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9期 ID: 157316

  

心理学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 巴荷夏 刘少兵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情绪、情感既能给我们强大的精神动力,又能给人一定的压力,课堂心理气氛是学生学习的心理背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面对不同的学生,有时候你是慈母,有时候你是严师,教师的角色改变,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态度的转变,从而影响课堂活动中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行为、学习情感体验以及评价效应。如何使师生共同营造一个愉快而融洽的人际氛围和课堂教学环境。从心理学角度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创建课堂上良好心理气氛
  
  心理学认为,情绪取决于人们对其所处环境的评价和认知,并决定着所采取的行为。有情绪、情感的参与才能取得良好的课堂效果,而愉快、焦虑、好奇和兴趣是课堂中主要的情绪。在课堂教学中,必须通过整合,把学生的情绪调整到适宜的水平才能有效提高课堂效率。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创建良好心理气氛的首要条件,教师要尊重学生,以诚恳的态度对待学生,善于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能站在学生的立场考虑问题,理解和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走进每个学生的心灵,这样,学生才会“亲其师”,进而“信其道”。实践证明,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获得成功的基础和保证,只有师生关系民主平等、和谐融洽,课堂良好的心理气氛才能创建起来。
  
  二、增加情感投入,创建愉悦的学习氛围
  
  根据心理学理论,愉快是一种正性情绪,是人或事物符合个体当前优势需要时的一种主观体验,也是幸福的主要因素。在愉快情绪下学习效果明显比悲伤情绪下好得多,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尽可能体现现“愉快教育”的理念,但也要注意控制愉快的强度。教学中要创建民主轻松的气氛和情境,让学生在欢乐的氛围中学习,在愉快中求得发展。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也是师生在理性、情感方面的互动过程。学生是否乐于接受教师所传授的信息,关键在于这信息能否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必需增加情感投入,创设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伴随着丰富而快乐的情感体验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如课堂上教师真诚的微笑,亲切的话语,充满鼓励的目光,表情达意的肢体语言,会强烈地影响学生的情绪,使学生产生积极向上、愉悦振奋的情感体验,诱发自主学习的内驱力。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会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三、适度掌握学生的各种心理情绪,打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课堂教学氛围是由愉快、焦虑、好奇、兴趣等情绪组成的,课堂上只有整合这些情绪,才能有好的教学效果。对教师而言,在课堂教学中的关键是控制适度的愉快情绪,还要运用一定的手段保持适度的学习焦虑水平,才能有效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根据心理学原理,焦虑程度和工作效率呈倒U形曲线关系,焦虑程度太低,注意力缺乏,动机不足,学习积极性和效率低下;焦虑程度太高,则难以集中注意力,只有中等强度的焦虑能使学习效率最高活地组织运用愉快策略。另外好奇心、学习兴趣是促使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根本因素,所以,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应根据具体情况,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注意力,从而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通过以上三个方面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提高课堂效率的几个因素,在实践中,实际遇到的问题可能还要复杂得多,教师需要针对具体课程的内容,并结合教师的个性特点,灵活运用各种策略,通过提高学生的注意力、确立教师的可信度、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教育心理学理论》(中国人民教育出版社)
  [2]《教学理论研究》(中国人民教育出版社)
  
  巴荷夏,刘少兵,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心理学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