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9期 ID: 157285

[ 李吉瑜 文选 ]   

从《集结号》看中国近年战争影视的发展

◇ 李吉瑜

  《集结号》是一部战争题材的影片,可战争只作为了一个背景出现,弱化消解了战争中 “敌我”、“胜利”、“正义”的概念。反叛正统观念,以战争为题材却消解了战争的原有的意义和价值,这是这部影片后现代意义的体现。
  与以往的战争题材作品不同,《集结号》在历史性的消解战争意义的同时,突现的是士兵,特别是下层士兵作为人的价值。
  后现代的作品中“作为主体的作者已不再是非凡的‘创造者’,他同生活中的平凡人一样,充满数不清的困惑和对困惑难以言传的无所适从;他已不再担负揭示历史必然性的使命,而只是将人生的悲剧、生命的偶然性的一角掀起,向人们(包括他自己)展示人存在的处境而已。”而《集结号》则恰恰是这一后现代思潮的有力体现。选取一个偶然却相当惨烈的悲剧,来突现下层士兵作为人而不是战争机器的一面。他们也会害怕,也会成长,有血性有追求,而不是一个简单的战争机器。
  影片中对这种人性的展示也是层层递进的。首先,是名字。在战争中,连长谷子地在战斗中下达命令时,每次都是叫每一个人的名字,那么每一个战士就都是以一个别人无法替代的身份存在着的,自己的名字只属于自己一个人。那么直到最后,四十七个被埋在窑下的战士就不能仅仅被这样一个数字替代,突现出来的是,那里埋着的是四十七个人,曾经活生生的生命。再者,在战争中弃军保帅的做法应该是司空见惯的,而影片恰恰是反其道而行之,以一场弃卒保帅的战争,来反衬人的存在,将人的概念放大,大过了战争的概念,从一个侧面解构了战争的意义和价值。每一个人都是无可替代的,没有哪一种牺牲是理所应当的。另外,影片一个非同以往的地方在于,它在一场战争中,寻找的是死人的归属。死人,也就同样作为了人而继续存在着。
  人是战争的重要支撑因素。而以往的战争题材影片多是忽视了这一点,《集结号》也并没有表达出对表达人性的肯定或是否定,只是将其真实的一面在偶然和边缘中体现出来。
  对于《集结号》而言,它从表面来看是一个连长谷子地为全连牺牲的四十七个兄弟讨一个“烈士”之名的故事。看似是在追求某种意义,而实质上,却在得到意义的同时解构了所追求的意义存在。
  首先,从大的战争上说,连长谷子地带领四十七个战士死守阵地,战争失败了,这场全连将士用生命去拼搏的战争,以四十七个战士全部都失踪,谷子地反复地被审查,被怀疑投敌的这样的一个结局告终。战士们用生命去追求和捍卫的意义,在历史轻轻一抹间消失,除了谷子地几乎没有人在乎。
  之后,他历经千辛万苦地寻找它的老部队,希望弥补自己没有听到集结号而犯下的错误,而这个意义,却也在找到才部队的那一刻消解了。根本就没有集结号,全部都只是一次在战争年代最常见的战略,就像是一场游戏,一个骗局。
  承认那些名字是烈士,也是一种意义的追求。无名氏意味着来去都不知所踪,是一个被挖空了背景和意义的空白。谷子地最终似乎完成了这一对名字确认的使命,而最终我们知道他只是一个被人从谷子地捡到的孤儿。谷子地三个字与无名氏没什么差别。那么,他追求了一辈子的名字的意义和价值,也被不露痕迹地消解了。
  以《集结号》为代表的中国近年战争题材的影视作品,打破了这类题材作品旧有的固定的意义和模式,从多个侧面消解了战争原有了意义,突现了某些边缘性的概念。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这些战争题材作品中的后现代因素才开启了这一类作品新的天地。
  
  参考书目:
  [1]威廉·斯潘诺斯(美)著.复制:文学与文化中的后现代机遇[M].1987. P244
  [2]孙绍振《“后现代”之后》,引自陈晓明主编,《后现代主义》,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
  [3]威廉·斯潘诺斯(美)著.复制:文学与文化中的后现代机遇[M].1987
  [4]《文化研究关键词》汪民安主编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1月版
  [5]王岳川著,《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6]陈晓明《后现代主义》河南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
  
  李吉瑜,河南省轻工业学校教师。

从《集结号》看中国近年战争影视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