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动机的培养是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坚持不懈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学习目的教育,抵制社会上不正之风的影响是培养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基础。教师应该有意识地通过学习目的教育使学生树立以掌握知识与技能为目标的动机,以启发学生的求知需要,通过表扬、赞赏、激励的方法,培养学生争取成功,克服并战胜困难的斗志,并使得这种意向因学习而得到强化,从而产生更强的学习动机。
(一)设置具体的目标及达到目标的具体方法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不能只给学生一些如“努力学习”“好好学习”等抽象的建议,要给学生提出明确而具体的目标以及达到目标的方法。要让学生知道学习对他们来说是有意义的。确保学生能够知道他们将从学习中学到什么。教学生学会如何达到目标,并针对学生的目标提出具体的建议。
(二)设置学生可能学习与参照的学习榜样
以社会上具有明确学习目标,克服种种困难进行学习的模范人物和身边同学中的优秀分子为榜样。使学生从榜样的具体学习行为中,掌握成就动机高的学生的想法、谈话方式和行为方式的特点。如学习敢于冒险,不怕失败等品质,提高和增强自己的学习动机。榜样的设置应符合学生的发展特点要求,使学生向榜样的学习既不是高不可攀可望不可及的,又不是轻而易举的,这样才能够起到榜样的作用。
(三)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主要心理部分,其特点是在从事学习活动或探求知识的过程中伴随有愉快的精神体验,从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需要。这是一种指向学习活动本身的内部动机。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上,以下几点是很重要的。
1、以生动活泼的方法使学生了解某一学科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引起他们进一步探讨的认知需要。例如,创设问题情景,在语文教学过程,不断地创设问题情景,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景,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达到智力活
动的最佳状态,使学生迫不及待地想学习新知识。
2、使学生参与力所能及的学习活动,在参与活动中让学生扮演不可缺少的角色,体会到一种受到尊重的满足感。角色的要求可促进他对学习意义的认识,从而增强学习动机。
3、各种课外活动小组、兴趣小组在培养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机上常常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四)利用原有动机的迁移,使学生产生学习需要
有经验的教师常常在学生缺乏学习动机时,将该生对其它活动的积极性迁移到学习活动中。教师要用极大的爱心去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利用该闪光点并发扬光大迁移到学习上,这一点对转化后进生是很重要的。
(五)注意学习的归因倾向
根据归因理论,将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将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的学生认为他们能够控制自已的行为。将失败归因于缺乏努力和方法不当,不会对学生的坚持性产生消极的影响,正相反,失败会带来一些有益的学习经验,在一些任务中的失败能够使学生设立更合理的目标,提高自己对挫折的承受能力。而将成就归因于外部因素,将失败归因于内部因素的学生,往往认为他们没有成功的能力,他们无力避免失落感。这就是学习无助感。归因倾向是后天形成的,教师可根据学生情况加以培养。如学习无助感是在学习过程中渐渐产生的。学生刚入学有着很高的自我概念,踌躇满志,而向着这个目标努力。当他们遇到挫折时,他们便将失败归因于坏运气或任务太重太难,渐渐地在他们重复经历多次失败后,他们便将失败的原因归结于自身,便会产生一种无能、无助的感觉。在这种感觉的支配下,学生便不愿再去学习、再去尝试,造成了失败——缺乏能力——失落感的恶性循环。这就要求教师采取积极的措施帮助学生,使学生在学习无助感中解脱出来,从而更加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增强他们对自己学习的责任感。
李倩,教师,现居湖北孝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