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理念和基本思路
诗歌以其凝练的语言,优美的韵律,丰富的内涵,深远的意境成为文学作品中一枝绮丽的花朵。整个初中阶段,语文课本中入选的诗歌就达到近百首之多,成为语文阅读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现代诗歌教学,《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以积累、体验、培养语感”为目标;而对于古典诗词提出了更为明确的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中考方略》更是做了更为详尽具体的解读:1、理解古今诗词中诗人塑造的形象,弄清诗词中形象与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之间的关系;2、领略古今诗词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对社会和对人生的有益启示;3、对古今诗词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4、对古今诗词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5、对古今诗词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6、品味古今诗词的炼字、炼句、炼意,欣赏诗词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诗歌教学需要很厚实的文学素养和品析、鉴赏能力,也需要很高的教学艺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希望能给学生一些方法,帮助他们找到一条解读诗歌的途径。首先是了解写作背景,知人论世;然后是诵读诗歌,找出诗歌意象,再现画面,利用想象联想感受诗歌的优美意境领悟诗歌的情感;最后通过反复的揣摩把玩领会的诗歌语言言简而义丰的特点。方法重在能灵活的运用,所以我选择了一些特点鲜明的诗歌作为例子。教学中讲练结合,学以致用,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二.教学预设流程
教学目的:把握诗词的阅读欣赏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意象,掌握方法,感受诗歌之美
教学难点:理解古今诗词中诗人塑造的形象,弄清诗词中形象与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之间的关系;感受诗歌的语言,深入挖掘作品的内涵。
课型:复习课
教学方式:讲练结合,方法指导,
学习方式:诵读理解,感悟品味,揣摩赏析,积累运用
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教学
教学流程:
一.导语导入,出示课题
我们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古至今,优秀的诗作,卷帙繁多,浩如烟海。无论是苏轼豪迈的《赤壁怀古》,还是李白浪漫的《月下独酌》,无论是余光中清丽的《乡愁》还是舒婷柔婉的《致橡树》,无论是格律严格的旧体诗,还是形式自由的现代诗,无一不晕染了一个个诗意人生。今天,让我们徜徉诗歌的漫漫古道,一同感受它独特的艺术魅力!
二.欣赏诗歌,学习方法
(一)学习《乡愁四韵》
1、读余光中的《乡愁四韵》,思考:诗人选择了哪些具体的形象?
2、什么是诗歌的“意象”:简而言之,意象即艺术形象,也就是被赋予了作者情感的、能引发联想的具体的东西。
3、还能想到哪些写乡愁的古今诗词句?诗人又选择了哪些具体形象寄托一腔思乡愁绪?
4、播放短片,想一想:《乡愁四韵》中的意象让你想到了什么?
自由表达,也可用这种句式表述:由诗中()这一意象,我想到(),感受到诗人()的乡愁。
5、总结第一组学习方法:
(1)了解作者,知背景。诗人的生平、经历、境遇等都会在诗歌中有所体现,并形成诗人独特的创作风格和个性,决定着诗歌的特殊主题。如陶渊明的脱俗与田园情结,李白的大气豪放,王维的生活情趣,李清照的闲适与愁苦。而诗人自身的经历与境遇离不开社会政治背景,了解他在什么情况下针对什么东西写作,也就是把诗作与写作的时代背景联系起来考察。
(2)出意象,绘画面;想象联想,起共鸣
要把握诗歌的形象,就要抓住形象的特征。有些诗歌描绘的形象较多,我们应该对众多的单个形象进行组合加以想象,构成整体形象;有些诗歌描绘的形象并非实指,而是有比喻或象征的内涵,把握这类作品的形象就不能从字面上理解而应结合时代背景,作者遭遇等,通过想象,联想来挖掘形象的内涵。总之,理解诗歌的形象应立足于深层理解和整体把握,不能望文生义,浮于表面。
6、现场演练:出示《天净沙秋思》学生活动:①找出意象。②描述诗中情景,说感受。
学生练习:(中考方略)
(二)介绍第二组方法(1)抓住关键,悟诗情。
要从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入手,进而把握关键词句的深层含义,品味诗歌所抒发的情感,分析其多种艺术手段,把握并深刻理解作品所塑造的艺术形象,感受诗歌的优美意境。题目也是关键。
(2)锤炼推敲,赏诗趣。
诗的艺术特色主要是抒情、用典、构思和表现手法。在诗歌鉴赏中,要能掌握诗歌常用的表达手段与艺术技巧,如拟人、比喻、借代、夸张、对比、象征、以动写静、小中见大、虚实结合、衬托、托物言志等。诗歌难于解读,首先在意象含蓄上,其次在语言含蓄上。诗歌的语言不同于一般的记叙描写性语言,更不同于一般的议论说明性语言。诗歌的语言是高度个性化的,比一般的语言更含蓄,它的表达往往是非直陈式的、反常化的。
非直陈式的,是指诗歌语言多通过比喻、用典、象征等方式表达语意,从而使人感到含蓄、朦胧、多义。反常化主要指诗歌语言的跳跃使得句与句不像其它文体一样连贯、符合语法规范与逻辑思维规律。鉴于诗歌语言以上的特点,在品味时就要善于从简约中猜测主题,从跳跃中填补内涵。
(三)运用以上方法,练习巩固:《小花的信念》
1、找出主体意象
2、说说诗中情景,了解意象特点
3、找出关键字词,关注题目
4、品读自认为很有意思的词句
5、说说感想
三、齐读方法归纳和口诀
诗歌情感很内敛,切忌不要看表面;所有意象放一起,联想想象成影片,反复朗读加揣摩,重要词句记心间;反常语言不放过,锤炼猜测见内涵。
四、结束语
无论是秦时的明月,还是东篱的菊花,无论是烟笼的寒水,还是古道上的瘦马,无论是古老的水车,还是原野的白桦,无一不拨动诗人心灵的琴弦,无一不催发读者灵魂的绿芽。有人说“常常被生活感动的人,会写诗”,愿大家,常常为生活而感动,爱诗,写诗,拥有一个诗意人生!
三.教学精彩片断实录及点评
师:撑着油纸伞彳亍雨巷的丁香一般的姑娘讲述着戴望舒的忧郁惆怅,中秋之夜低照绮户的明月寄托了苏东坡对弟弟的一腔思念。诗人往往将自己的情感赋予一些具体的事物,我们将这些被赋予了作者情感的、能引发联想的具体的东西称作“意象”。请同学们认真朗读余光中先生的《乡愁四韵》,找出诗歌中的意象。
生:诗歌中的意象有“长江水、海棠、雪花、腊梅”。
师:余光中先生生于南京,一九四九年离开大陆去了台湾,此后辗转于香港、美洲、欧洲等地。半个世纪后,才回到他日夜想念的故土。这期间,他无时无刻不在想念着曾历经磨难的祖国。
师:请同学们认真欣赏短片,想一想:《乡愁四韵》中的意象让你想到了什么?可以自由表达,也可用这种句式表述:由诗中()这一意象,我想到(),感受到诗人()的乡愁。
生:长江是我们的母亲河,由诗歌中的“长江水”,我似乎看到忧郁的诗人举起酒杯一口饮尽,感受到他对家乡如悠悠长江水一般长长的思念。
师:说的真好!长江水孕育了华夏文明,更流淌着无数如诗人余光中一样的海外游子的悠悠乡思。
生:由诗歌中的“雪花白”,我想到一封封如雪花一般的家信,感受到诗人如雪花一般纯洁的乡愁、浓浓的乡愁。
生:读到诗歌中的“海棠红”,我脑海中出现了一大片如火一般的红艳艳的海棠花,我想诗人想借此告诉读者,他的乡愁有多炽烈。
师:很善于想象。海棠花又名“思乡草”,诗人选择它作为意象,更容易唤起读者的共鸣。
生:诗歌中还有“腊梅”这一意象。腊梅盛放在寒冷的冬季,我想,诗人一定想告诉我们他对家乡的想念是永远的、坚贞的。
师:一首《乡愁四韵》架起了同学们与诗人沟通的桥梁。诗人用意蕴丰富的语言和对家乡炽热的爱与我们的灵魂碰撞出耀眼的火花。
师:从以上的学习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些解读诗歌的方法。方法一:了解作者,知背景。诗人的生平、经历、境遇等都会在诗歌中有所体现,并形成诗人独特的创作风格和个性,决定着诗歌的特殊主题。如陶渊明的脱俗与田园情结,李白的大气豪放,王维的生活情趣,李清照的闲适与愁苦。而诗人自身的经历与境遇离不开社会政治背景,要了解他在什么情况下针对什么而写作,也就是把诗作与写作的时代背景联系起来考察。方法二:找出意象,绘画面;想象联想,起共鸣。要把握诗歌的形象,就要抓住形象的特征。有些诗歌描绘的形象较多,我们应该对众多的单个形象进行组合加以想象,构成整体形象;有些诗歌描绘的形象并非实指,而是有比喻或象征的内涵,把握这类作品的形象就不能从字面上理解而应结合时代背景,作者遭遇等,通过想象,联想来挖掘形象的内涵。总之,理解诗歌的形象应立足于深层理解和整体把握,不能望文生义,浮于表面。
师:下面我们用这些方法来一段现场演练。请读一读《天净沙秋思》完成以下活动:1、找出意象。2、描述诗中情景,说感受。
生:诗歌中出现了十一种意象。落尽叶子的枯藤缠绕在一棵苍老的枯树上,归巢的乌鸦呱呱地沙哑地叫着,是那般的凄凉、萧瑟。漫漫古道,断肠的天涯游子,牵着一匹瘦骨嶙峋的老马,继续漂泊,他此刻一定非常想念他的家乡。
生:老师,有一个问题我不明白。写凄凉之景可以烘托出孤独的游子对家乡的想念。可为什么诗人还要写“小桥流水人家”这样的美丽景色呢?
师:有没有同学来帮他解决这个问题?
生:夕阳西下之时,游子远离家乡,只能只身飘泊。而眼前“小桥流水人家”的美景更勾起他对家乡的记忆和想念。
生:我认为这是一种“反衬”。游子漂泊在外,远离家乡,思念双亲,却不能回,而此地没离家的人们却能一家团圆。可能他还看见别人一家人正幸福的围着桌子吃着晚餐呢。
师:“他人有家我却无”,如此大的反差确实叫人想家又忧伤。
四.点评
诗歌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凝练的语言勾画了绚丽的画面,简单的意象传递着炽烈的情感,明快的节奏叩击出独特的音律。读诗不仅可以唤醒灵性,启迪智慧,陶冶情操,更可以激发诗意,培养诗趣,提升文学素养。诗歌教学需要很厚实的文学素养和品析、鉴赏能力,也需要很高的教学艺术。而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虽然在小学背诵过一些诗,但这种背诵主要以“囫囵吞枣”式的机械记忆为主,至于对诗歌的了解还浮于表面。如对诗的音律之美,情感之美,绘画之美,虽然有了一些朦胧的认识,但尚未升华为对诗歌的理解、体验、感悟、运用的层面。以方法来引路,引导学生走近文本,从语言文字入手,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一步步让学生将对诗歌的学习上升到“对诗歌的理解、体验、感悟、运用的层面”。掌握了一些方法,就找到了一个突破口,也就帮学生撩开了诗歌神秘的面纱。学生在学习中找到与文章作者对话的途径,也自然能获得一种成就感。
五.教学反思
诗歌一直是学生比较“怕”的一种体裁。因为它语言凝练而又含蓄,意蕴丰富而又深刻。总有几分叫人琢磨不透的感觉。我不愿意将教学参考书和我对诗歌的解读“强加”给学生。我希望能教给他们一些方法,让他们愿意走近诗歌,帮助他们点燃思想的火花,从诗歌的学习中体会到不一样的快乐。我希望学生能运用这些方法举一反三,能将对诗歌的学习上升到理解、体验、感悟、运用的层面。其实,不论是现代诗还是古体诗,“诵读”还是诗歌教学的重要方法。而“诵读”的落脚点应该是“积累”“体验”“感悟”和“运用”。 “积累”,落实在“朗读背诵”中;“体验”,落实在体味感受作品的“情感”中;“感悟”,应该落实在通过意象再现“诗境”中;同时,反复揣摩品味诗歌的语言。课程结束,我觉得“了解作者,知背景;找出意象,绘画面;想象联想,起共鸣;抓住关键,悟诗情;锤炼推敲,赏诗趣”这些方法以及口诀“诗歌情感很内敛,切忌不要看表面;所有意象放一起,联想想象成影片,反复朗读加揣摩,重要词句记心间;反常语言不放过,锤炼猜测见内涵”还是挺实用的。
周荷慧,教师,现居湖北来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