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1年第5期 ID: 143208

[ 王丽华 文选 ]   

语文课堂教学设计之我见

◇ 王丽华

  课堂,是新课程实施的主要阵地,是开启和展示学生智慧的核心场所。那么,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堂应是怎样的呢?如何去设计一节课,上好一节课?对此,根据我的学习和摸索,粗浅地谈一下我的具体做法。
  
  一.用明确的目标引领课堂
  
  曾看到这样一句话:一个跛足但方向正确的人远比虽健步如飞却误入歧途的人要快得多。对于一节课,目标的作用也最为重要。设计一节课首先应考虑的不是导语的设计,情境的创设,而应首先确立明确的目标。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一节课的学习目标应是多维的,应从知识、技能、态度、情感、价值观等多方面考虑。但我认为这些目标中一定有一个核心目标,在达成这个目标的同时,往往也达成了其他目标。
  有了明确的目标,接下去再去考虑本节课所适用的教学方法等,往往我会设计不止一套方案,最有效达成目标的优先考虑。一节课上下来,我首先反思的也是目标是否达成,学生是否有所得,目标的实现过程学生是否愉悦。
  
  二.用精心的设计构建课堂
  
  1.妙设导入语,让课堂“未成曲调先有情”。
  如果把教学比作一首乐章,那么“主旋律”的引人入胜固然重要,但“起调”的扣人心弦也同样不容忽视。一节课的开始学生就能兴致盎然,无疑会为整节课的学习埋下成功的伏笔。在实际操作时有许多有效而又有艺术性的导入方法,如:
  (1)设疑激趣法。例:圜丘坛的栏板望柱和台阶数等,处处是9或者是9的倍数。你知道为什么吗?
  古代中国将单数称作阳数,双数称作阴数。在阳数中,数字9是“阳数之极”,表示天体的至高至大,叫作“天数”。古人认为九是阳数之极,表示至高至大,皇帝是天子,也至高至大,所以整个圜丘坛都采用九的倍数来表示天子的权威。
  也就是说,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台阶象征着地位。今天这节课,我们将随着李森祥的小说《台阶》,一起走进20世纪五六十年代穷苦的农村,去看看那儿的台阶及台阶背后的故事。
  (2)概述内容法。例:“在朦胧的夜晚,仰望苍穹,看着那一颗颗星星调皮地眨着眼睛,多么令人神往。看吧,那璀璨的星空,不正是一座天上街市吗?那颗颗闪烁的星星,不正是都市夜晚绚丽的街灯吗?街市上定然有各种物品,街道上定然有悠闲的行人,行人中定然有那幸福的牛郎织女吧!同学们,让我们走进《天上的街市》,走进那神奇、幸福的境地吧!
  课堂导入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可根据教材灵活设计。学生通过精彩的导入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爱上语文课,爱上语文。
  2.巧选突破口,让课堂奇峰突起。
  教师顺着课文从段首依次分析至篇末,这种教法虽有普遍使用的价值,但是一味拘守,也会湮没某些课文的特色,还可能使学生的思维形成定势。每篇文章都有文眼,设计有新意而又有实效的教学思路,需要教师以自己的发现、感悟为契机,从课文中选取关键性的语句或问题作为切入口,优化课堂组织过程。
  (1)抓文章的标题。如《枣核》,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美籍华人为什么要托“我”为她带几颗生枣核?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去寻找文中的答案,这样一下子抓住了文章的中心。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去找“她”的爱国行为、语言,进而体会海外游子浓浓的思乡之情。
  还有很多课文都可以从标题入手设计问题,如《最后一课》《甜甜的泥土》《皇帝的新装》等。
  (2)抓关键词句。我在参加基本功竞赛时上的是《社戏》,以文末的关键句为突破口设计问题情境:一过暑假,听到同学们谈论最多的是“超级女生”、“NBA”,的确,现在我们有很多的休闲方式。但是老师读了一篇文章,一个问题让我百思不得其解:社会在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休闲方式也随之增多。可为什么有人会念念不忘多年以前吃的罗汉豆,多年以前看过的社戏呢?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阅读文本,说说“你觉得这豆是否最好吃?这戏是否最好看?”接着抛出疑问:但文章末尾明明写道“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也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呀?一时学生议论纷纷,我就以此作为一个辩题,让学生根据文中语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展开辩论。我想这节课得到评委认可的原因不在于用了辩论的形式,而在于找到了一个合适的切入口。
  像《“诺曼底”号遇难记》《蔚蓝的王国》等许多课文都能运用这种方法。
  当然,还有许多其他实用的方法,比如《我的叔叔于勒》《范进中举》《故乡》等课文可以用“找变化、抓原因”的方法切入文本。
  总之,选择一个好的突破口,就像找到了打开一扇神奇大门的钥匙。如果长期坚持,会让学生学到走进文本的一些有效方法。
  3.“实”用好方法,让课堂返璞归真。
  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的老师把这理解为“出新招”、“出奇招”,于是,许多形式主义的表演、采访接踵而至。我认为真正的语文课堂应具有“语文味”,课堂活动的设计,学习方法的使用不应让语文课堂失去它的原汁原味。
  一次上竞赛课时,我上的是《散步》这篇文章,我设计了这样的情境:
  著名导演看中了《散步》,想以此为材料拍一部电影,如果你来应聘,导演让你说说对这篇文章的理解,你如何去说?学生争先恐后地上来“说戏”,有的甚至演上了,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都不深入,只是浮于表面或是脱离文本地乱说一通。乍一看,课堂上学生的参与面很广,参与热情很高,口头表达能力不错,但细想一下:学生学到了什么?如果没有这篇课文,学生照样可以围绕“亲情”参与活动呀!
  之后,在网上看到了余映潮老师的课堂设计。整节课没有所谓的热闹方法,没有精彩的动画设计,有的只是这样一条清晰的课堂思路:理解文意——朗读课文——品味语言。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扎扎实实地去学,学到了理解文意的方法,学到了朗读课文的诀窍,学到了品味语言的角度。
  相比之下,我的设计落入俗套,落入了形式主义的“圈套”,长此下去,学生喜欢语文课堂就是喜欢“热闹”,而不是对语文本身产生兴趣,这显然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前几年我有幸观摩了江苏省优质课,这些课堂语文味道浓重,无一花哨。上《夏》《蔚蓝的王国》时,就是用做读书卡、写赏析词的方法品味语言;上《大自然的启示》时就是用比较的方法让学生领悟主旨;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就是用朗读品味的方法感受诗人的忧国忧民。所以,我认为评价课堂教学方法的依据不仅在于新,更在于实。
  4.搭建拓展平台,让课堂余味无穷。
  我们经常会对学生说:我们要做生活的有心人。作为一名语文老师也要有敏感地把握时代脉搏,链接课外、链接自然、链接生活的能力,让一节课的结束不是一个终结性的句号,而是一个值得玩味的省略号。
  例如:在上《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时,可以设计这样的拓展题:如果现在要为人民英雄纪念碑加一幅浮雕,你觉得新中国成立之后哪些英雄事迹可以入选?以此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再比如:在上《古诗四首》时,我设计了这样的结尾:危难时期,前人奏响了爱国主义的最强音;和平年代,我们朗诵着爱国主义的最美篇章。让我们用深情的朗诵永远铭记他们的精神,永远不忘爱国情怀。为此,我们以班级为单位开展一次“迎国庆”爱国诗词朗诵会。这样的结束,让同学们有机会、也有欲望去接触更多的优秀爱国诗词,也让这个单元的主题在实践活动中得以升华。
  
  三.用细节为精彩课堂锦上添花
  
  从走进课堂的那一刻起,学生就关注着老师,我们的一言一行都在影响着学生。我们在课堂教学设计时,往往注重教学流程、教学方法、学生活动等,但很少预设细节。在一节校际交流课上,我在投影片上打出了一个极其低级错误的病句:通过……使……,当时,一位老师真诚地为我指出了错误。虽然后来听课老师对那节课的评价很高,但那样一个错误让我羞愧难当,也让我明白:细节的作用不容忽视。
  现在我上课时,学生读书,我也和他们一起放声朗读;学生写作文片段,我也会在学生交流时秀上一段;学生朗读比赛,我也必定会参与进来,和学生一决高下……每一次精彩的导入语,我必定会选择背下来,而非拿起备课笔记照本宣读。所以,总有新学生惊叹:我们语文老师的文采真好!什么时候我也能做到这样?
  这些细节在课堂中可能是无足轻重的,但无疑也是“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师生共同快乐学习”的体现。这些看似临场发挥的小节,其实都是我在课前就已设计好了的。有时,我甚至会细化到设计每一句过渡语,每一句评价学生的话,尽量让细节为精彩课堂锦上添花!
  当然,今天我所谈的不过是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的冰山一角,要想上好一节课,设计好一节课,所需关注的还有很多,如课堂教学设计的理念,课堂教学中提问的艺术,多媒体的有效使用,学生主体地位的凸显等等。只要我们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独具慧眼慧心,善于自我设计,就一定能让语文课堂有效、有序、有活力!
  
  王丽华,语文教师,现居江苏溧阳。本文编校:覃少平

语文课堂教学设计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