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9期 ID: 157255

  

对新课改标准下语文教学的一些探索

◇ 施 晔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滚滚而来,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体系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的创新和突破,这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无止境的探索。
  新课程的课程标准关心的是课程目标、课程改革的基础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及伴随这一过程而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关注如何利用各学科所特有的优势去促进每一个学生健康发展。这就需要教师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活动方式,教师不能再依据固有的模式去“灌输”知识,而要应对学生活跃的思维、变化的情绪,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不断推出有创新、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活动。教师的板书就是其中的一种有效形式。可笔者多次发现,课堂师问生答,师写生记,忙忙碌碌,全是为了黑板上的那些字忙活,学生的听课不连贯,效率低,板书的实用价值大打折扣。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中应注意以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的确中学阶段的学生,特别是刚由小学跨入中学的初一学生,他们的抽象思维尚未成熟,很大的程度上,具体思维仍起重要作用。他们通常凭兴趣去学习,靠具体鲜明的事物去感知、去想象、去理解。在他们看来,只要是文字优美,描述具体、情节生动的文章,他们就有阅读的兴趣,就能积极主动地去思考问题。
  但中学课本上,文体众多。有些文章语言平实,叙述平淡,既无具体的过程,又无细致的描写,随意翻翻,枯燥无味,了无生趣。学生提不起兴趣,教者备课也有困难。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没有了学习兴趣,也就没有了学习的动力。如果照本宣科,填鸭应付,学生被动学习,教学过程无精打采,教学也就没有实效。
  通过观察,教者发现:青春期的初中生,好奇心重,求知欲强。但他们情绪的易动性非常明显。他们不善于自我调节,自控力不强,因此他们很容易接受外界事物刺激的影响而产生激情。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积极投入,主动参与,打破沙锅也要问到底;对自己不感兴趣的事,垂头丧气,漠不关心。而且他们比较注重实物形象,喜好直观感受。对课本前有彩页的和课文中有插图的文章,阅读的兴趣就比较大,阅读的次数也就比较多。他们喜欢结合画面欣赏文章,也喜欢就着画面回味文章。无形之中,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发展了主体意识。。苏轼曾高度评价王维的诗,称它“诗中有画”,其实岂只是“诗中有画”,“文中”就没有“画”吗?如果教者注意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从平实的教学内容中挖掘新意,尝试用图解板书来教学,图文并茂,不就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他们的主体精神?
  因此,教者决定投其所好,以简单的图画、图形的方式来诠释相关的教学内容,尽量想方设法将一些深奥、冗长、枯燥的语句、内容,简化为一些简易、明了、生动的图画、图形,来吸引学生注意,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在新奇可感的基础上,逐步地关注课文,关注讲解,潜移默化地跟随着老师,了解文章,深入领悟。
  如《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则消息不太长,500字左右,归结为一段,平实地报道了我军渡江的情况。因为是消息,体裁上就决定了它只重情况,不重具体的描述,因而语言平淡,读来淡然索味。对于这类既无生动形象的词语描绘,又无曲折离奇的情节构筑的文章,学生接受知识一直是很被动,看内容,似清楚,似模糊,似记住,似遗忘。虽说他们也在看,也在听,但效果呢?盲目接受,毫无筛选,毫无思考,毫不整理,越积越乱,越乱也就越理不清头绪,学得懵里懵懂,记得乱七八糟,时间一长,也就不知所云,无怪乎忘得一干二净了。为帮助学生梳理层次,了解内容,培养学习兴趣,教者根据课文内容,边画图边讲解,运用地理课上的画图方式,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方位,将长江的流向画在黑板上,并逐一标出“九江”、“安庆”、“芜湖”、“南京”、“江阴”等地;再用不同颜色的粉笔勾勒出我军渡江的三大区域,让学生在旁边注上三个渡江的军队、渡江的人数,提醒学生仔细阅读课文,掌握文中信息,准确地概括出三个渡江军队的不同渡江情况。
  由图及文,学生的注意力慢慢地集中到黑板上,不同的色彩,清晰的图形,刺激了学生涣散思维的大脑神经,吸引了学生的目光,他们开始关注黑板上的内容,这画的是什么?有什么意思呢?课文里是这么描述的吗?文章中有没有补充?进而又转而关注课文,试图从课文中寻找解答,不知不觉中他们主动去熟悉课文,深入课文,理解课文。渐渐的,他们的思路拓展了:黑板上画的内容画得对不对?有没有完整?可不可以补充?课文中为什么这么叙述?能不能换种写法?这样,学生自主自觉的意识不知不觉地形成了,他们不仅仅满足于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开始怀疑,开始思索,开始创新。课文的内容明晰了,教学的重点掌握了,教学的效率提高了,学生创造性的思维也延伸了。不仅如此,学生的综合能力也得到了很好地锻炼:他们明确地掌握了历史事实,进一步地巩固了地理方位的画图技巧。语文课上,大语文概念,一举三得,何乐而不为!
  人们常说“图比文字更直观,更形象,更具吸引力”。的确如此,笔者尝试的图解板书看上去有些不登大雅之堂,但它是精炼语言、简明线条图形的组合,有着很高的形象性和审美价值。而且有效利用图解板书,不仅可以从总体上梳理层次,化繁为易;也可就文章的某一部分,甚至是其中的某一句话,化腐朽为神奇。如《爱莲说》是北宋著名哲学家周敦颐写的一篇以物喻人、托物言志的文章,全文短小精美,意蕴深刻。但不少同学在“中通外直”这句话的翻译上打愣了,什么意思?其实,很简单。顺手画个简笔荷花图,一目了然,“荷梗中间是空心的,上下就贯通了,而从外面看,它又是笔直的”,实物感观,便于理解,令人印象深刻。
  当然,图解板书并不是适用于所有的文章。有些文章本身语言优美生动,情节紧凑曲折,给人无尽的遐想,令人回味无穷;而有些文章插图显眼,切合中心,栩栩如生,也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增进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这样也就无需画蛇添足了。而且如果画图者本身对课文的理解欠佳,绘画技术欠弱,也不宜运用。当然,如果能教者引导,学生投入,师生互动,那也不失为一个好的教学方案,因为,它充分体现了课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构建的新理念。因此,灵活处理,因文而异,是至关重要的。如何使图解板书成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个亮点,一个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催化剂,一个有效的教学辅助手段,这还需要更多的尝试和探索。
  
  施晔,教师,现居江苏南通。

对新课改标准下语文教学的一些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