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是导入新课、激发学生探索研究热情的重要手段。在对情境的作用达到共识的今天,创设有效的情境便成了广大教师追求的目标。在追求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效、高效的今天,我们不能不对教学情境的有效性进行认真思考,还情境教学以本来面目,使情境教学真正成为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最佳环境。
第一,注重真实性的有效情境,促使学生有效应用。
在课堂教学中,适量创设真实有效的问题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如在“数学广角”(集合)的教学中,教师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即时调查兴趣小组学习人数的情况,得出:学画画的有15人,学跳舞的有9人,其中有3人两项都参加了。请问:“学画画和跳舞的共有多少人?”立足于此,教师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进行排列比较,最后得出集合图。这样的情境虽然没有绚丽多姿的动画画面,没有什么“花哨”的东西,但很真实。问题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很自然地,准确地找到3个人的位置,理解了集合图的交集。又如教学“认识人民币”,我设计了小朋友帮妈妈买盐,怎样拿1元钱的问题情境。师问:如果是你,你是怎样拿钱?接着,引导学生观察人民币,讨论交流,最后动手操作。
这一生活情境的再现,不仅自然引入新知,帮助学生认识人民币,还让其体验了人民币的兑换过程,感受了生活的数学,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问题,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第二,注重思考性的有效情境,促使学生有效探究。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活动是数学思维的活动。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没有问题就没有紧张的思维活动。学生有了疑问,才会主动去发现、去探索、去创造。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而有价值的问题才能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主动、积极、愉快地获取知识的活跃状态。因此,优化数学问题是激发数学思维,提高思维效益的关键。而创设情境则是优化问题的重要途径。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我们教师可以通过有目的的设置疑问,创设问题情境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第三,注重趣味性的有效情境,促使学生有效学习。
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反映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努力为学生提供生动活泼的学习材料和问题情境。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告诉我们,有趣、好玩的东西永远是他们所爱好的。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创设有趣的情境,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促使他们以较快的速度,较好的状态投入到学习中来。
如在讲授《圆的周长》一课时,老师首先激发学生的兴趣:同学们都知道龟兔赛跑的故事吧,小白兔由于骄傲输了,小白兔不服气。今天小白兔不同乌龟赛跑了,它要同小狗赛跑,你们猜猜看,谁会取得胜利?同学们一致猜测应当是小狗跑第一。这时播放课件:小狗和小白兔进行比赛,小狗沿着正方形的路线跑,小白兔沿着圆形的路线跑,结果小白兔得了第一名,小狗看到小白兔获胜,心里很不服气,它说这样的比赛不公平,同学们,你认为这样的比赛公平吗?
学生被这一有趣的情境深深的吸引,从而积极的对情境中所提供的信息进行选取。发现要看比赛公平不公平,实质上就是看小狗和小白兔跑的路线是不是一样长,小狗跑的路线是正方形周长,小白兔跑的路线是圆的周长,这方面的知识以前没有学过,出于对问题的好奇,学生深深的被问题所吸引,从而陷入积极的探索状态之中。
在这案例中,引导学生在创设的故事情境中,自然地进入学习状态,抓住了小学生好奇、爱动,对猜想感兴趣的特点,巧妙地把龟兔赛跑的故事与圆的周长的认识联系起来,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周卫红.创设“问题情境”开展有效学习[J].小学教学参考.2007(21)
张永燚,男,甘肃兰州市七里河区晏家坪第三小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