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9期 ID: 157249

[ 于效胜 文选 ]   

巧用教材实现读写同步

◇ 于效胜

  通过调查分析,我发现初中生存在许多写作心理障碍。为了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笔者尝试了在语文教学中有机地渗透作文训练,开发课程资源,巧用课文引路,实现读写同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多方审题,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
  
  在以往的阅读教学中,我常常按“释题导入——整体感知——局部揣摩——拓展延伸——归纳总结”的思路组织教学。推行新课改以后,我作了反思:这种教法忽视了学生的智力开发,束缚学生思维,学生只能是被动接受,导致学生很容易产生一种错觉:“作文只能这样写,不能那样写,作家都这样写,难道我们学生还能比作家高明?”从而在作文中不敢越雷池一步,长此以往,必形成千篇一律的作文局面。
  学习新课改理论后,我决心从课题入手,变教师就文释题为鼓励学生参与全方位审题,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对原题进行“合理开发”,重新立意选材。
  例如,在教学郑振铎的《猫》一文时,我先不让学生读课文,而是让学生讨论:这篇文题可以从哪些方面写?学生对此感到新鲜,只见个个凝神思考,跃跃欲试,思维异常活跃。有的说:“我写猫捉了老鼠后得意地放了捉捉了放,直至玩死。可它一见狼狗奔来吓得窜上树大气也不敢出,突出一物降一物的道理。”有的说:“我写野猫灵活矫健,捉鼠爬树偷吃,尽显猫的本色和野性;家猫温顺,只懂得讨好主人,成为宠物,猫之悲也,突出人无论何时何地都要保持自己独立的个性。”有的说:“我写曾经被猫咬打狂犬疫苗的经历和最怕听猫叫春时凄惨的声音——如婴孩啼哭一般,表达自己一辈子不养猫的愿望。”……然后,再组织学生学课文,理解作者郑振铎的构思立意。
  通过比较,学生就容易明白,课文只是个例子,还可以有很多写法,只是主题不同,选材也就不同罢了。
  实践证明,这种多角度、全方位的审题练习,为他们以后作文审题立意打下基础。这不仅利于拓宽学生思路,医治千篇一律的顽症,而且利于学生领悟作家的匠心独运之法,自觉地深入生活,提炼生活,截取生活的断面,写出不同内容、不同体裁的文章。
  
  二.读写同步,寓作文指导于课文学习之中
  
  过去,我曾忽视了单元中课文阅读与作文训练的关系,常常是阅读作文两张皮。结果呢,我作文指导很尽力,可学生作文总是老样子,收效甚微。
  现在,我有意识地把二者结合起来,读写同步,寓作文指导于课文学习之中,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学文与作文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
  如教学《福楼拜家的星期天》一文,莫泊桑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描写人物,人物特点突出,性格鲜明。教学时我先引导学生分析作者是怎样抓住四位作家性格特点,各有侧重地描写他们的肖像、行动和语言的,再启发学生弄清人物形象鲜明的原因: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哪位作家在哪一方面最有特点就着重写那一方面。如果不抓住这些特征写,就不能给人留下鲜明的印象。在此基础上,先安排学生观察本班一至三个同学的外貌,结合其平时的语言、动作等表现,再仿照课文不具姓名地把同学的特点写下来,然后读给大家听,让大家判断是谁。由于有课文引路,再加上观察细致,大家写得得心应手,兴致极高。
  实践证明,课文引路,读写同步的做法降低了写作的难度,能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利于培养各种写作技能。
  
  三.再造想象,激发学生的写作情趣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了,那么,所有困扰作文教学效率低下的难题都可能迎刃而解。为此,在安排学生课堂练笔时,我有意识地鼓励学生发挥想象,激发作文的情趣性,提高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积极性。
  如在教学《傅雷家书》一文时,我先让学生参考课文背景知识,推敲傅雷先生这封复信中的语句,再推测傅聪给傅雷先生信的内容,然后代傅聪写一封《给家父傅雷先生的一封信》;在此基础上,再创设情境,让学生想象傅聪收到傅雷先生的回信后有哪些感想和收获,还以《给家父傅雷先生的一封信》为题,代傅聪写封回信,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最后,活学活用,每个人给自己的父母写封信,交流自己学习课文的感受,给父母提提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建议,启发父母向傅雷先生学点什么。这就既巩固了书信的格式,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还发挥了书信的沟通交流功能,提高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于效胜,教师,现居江苏邳州。
  

巧用教材实现读写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