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9期 ID: 157261

[ 颜东仕 文选 ]   

应善于从生活中找“米”

◇ 颜东仕

  高考作文基础等级中的内容充实就是对文章素材的质量的要求,很多高考作文质量差的原因是缺少新鲜的素材,没有好的素材就无法写出质量上乘的文章,也无法更深刻地的表现文章的主题,可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即使观点再新颖、正确,也会因空洞无物而使人印象不深。因此,作为即将步入高三的学生来说,必须学会“找米下锅”,积累一些写作的素材。那么如何积累素材,从生活中找“米”呢?笔者觉得社会生活是创作的重要源泉,结合教学实践,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尝试,以期和广大同仁商榷。
  
  一.关注时事、关注社会
  
  社会生活是我们写作的源泉,只要我们细心搜集就会得到很多作文的素材,而且因为时事的时效性更容易引起改卷老师的关注!当今社会是信息社会,谁能及时获得社会最新的有价值的信息,谁就能获得优先发展,跟上时代的步伐。中学生如能及时获取有价值的社会信息,便会及时真正把握时代的脉搏,在写作中,就会因题创新,别出心裁。社会信息传播的渠道是广泛的,教师不能包办代替地“教”,而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指导学生如何去收集社会信息,并去粗取精,获取积极的、有价值的信息,为我所用,去丰富自己的作文内容,从而增强作文的时代感。
  
  二.关注身边熟悉的人和事
  
  生活中的事真实,事真情更真,更能感染人,而且生活中的事因为其鲜活性,也更容易吸引改卷老师的眼球。教师应鼓励学生在校多读书,在家多听父母与亲友的谈话,走在路上多关注街头的广告标语。南师大何永康教授曾经要求高三的学生能整理好三件事:一、在自己成长道路中最能触动自己灵魂的亲身经历的事。二、父母亲人带给自己感动的事例。三、自己亲见的真人真事。我们在平时及时关注收集整理这些熟悉的人和事,便于为高考所用,从而写出的文章才会更真实,更能打动人。
  
  三.关注独特生活体验
  
  罗丹说过:“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在中学生平凡的生活中,同样有许多美的东西,只是缺少注意,缺少发现罢了。语文教师,应告诉学生,我们常常缺少的是用心灵去阅读生活,感悟生活。只要你有一颗真诚善感的心,你就会从熟视无睹的平凡小事中发现美:从一次打水体会到友情的珍贵;从一声问候体察到交际的重要;从别人的不拘小节中体会宽容的魅力……其实,许多时常烦扰我们的事情很可能就是我们最好的生活体验,日日眼见的东西可能就是我们作文最需要的材料,朱自清不就从“日日走过的荷塘”中,发现了荷塘月色之美,从而写就了感动几代人的经典美文吗?应鼓励学生将感受的触须伸向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去捕捉瞬间体验和独特的感受。有些学生对某些方面有特殊的兴趣爱好,应指导学生作深入的研究,在面的基础上抓住一点作透彻的理解认识,以期在作文中想到他人所未想。比如,有些人喜欢足球、电脑、音乐等,就可多掌握这方面的材料,研究得透彻了,作文时灵活运用就可能成为你富有独创的一把杀手锏。当然这些研究透了的点要尽量多,如果单打独斗也是不行的。通过有意识的长期引导,学生就会去关心身边那些普普通通的人和平平常常的事,用心去寻觅真善美的所在,去感悟生活中的哲理。
  
  四.关注所学教材
  
  我们的必修、选修文本都是一些大家的优秀作品,其中有很多优秀的作文素材,只要我们充分研读课本和读本上的内容,调动课内材料,也照样能把作文写得意蕴深刻,文采斐然。课内材料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可以说是包罗万象。无论是课文里的内容还是作者的经历、精神世界及理想追求,都可以作为我们写作的很好的素材。
  就文章的内容看,学生能博采众长,将诗词歌赋、文学经典、名家名言、典故轶事点缀在自己的文章里,不仅能大大丰富文章的内容,还是作文中一道亮丽的风景,使文章神采飞扬。而语文教材所选的课文均是古今中外的经典之作,不就是作文最好的材料来源吗?教师应鼓励学生多读、多背课文,特别是大纲中要求背诵的篇章,应及时督促学生背诵并经常复习,而一些未要求背诵的优美句段、独到的观点看法、生动的事例,教师也应时常提醒学生,让他们或摘抄,或熟读,把分散于各册课文里的名言、典故、观点等对写作有用的材料存储于自己的脑中,这样写作的时候便不至于“难为无米之炊”了。
  
  颜东仕,教师,现居江苏灌云。

应善于从生活中找“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