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9期 ID: 157239

[ 徐晓玲 文选 ]   

《史记》中项羽与樊哙的异同

◇ 徐晓玲

  司马迁在《史记》中用如椽大笔给一代代读者刻画了众多鲜活的历史人物,而且刻画时已充分注意到人物的共性与个性。日人斋藤正谦氏这样评价道:“同为谋臣,张良与陈平有不同风姿;同是武将,樊哙与廉颇的面目不同;均为刺客,豫让、专诸、聂政、荆轲,各自口气迥异。”笔者也发现高中语文必修一《鸿门宴》中的项羽、樊哙虽类同而神采异,特总结如下:
  
  一.相同点
  
  1.同为武将,叱咤战场
  项羽是一位超群的军事统帅。他能征善战,战场上豪气盖世,叱吒风云。所以,古人称他“有百战百胜之才”,但以项羽的战绩来衡量却也不为过。秦朝末年,项羽与叔父项梁率八千子弟兵响应陈胜、吴广起义崛起于江东。项羽屠山得四宝(霸王枪、盔甲、宝马),一代战神终成就。巨鹿之战成为项羽的成名战,项羽破釜沉舟,越过漳水,以少胜多,九战九捷,秦将苏角只一个回合,就被项羽刺死,王离被走马生擒,鞭打涉间,后自杀(这些人都是对匈奴作战成名的大将),秦国第一勇士章邯竟不敢上前交锋,几十万大军土崩瓦解,秦军望风而逃。战后,各路诸侯见霸王时,个个跪下膝行,不敢抬头看项羽。“战神”项羽几乎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樊哙是沛公的参乘官。出身寒微,早年曾以屠狗为业。他与刘邦的交往甚密,曾与刘邦一起隐于芒砀山泽间。后与萧何、曹参共同推戴刘邦起兵反秦。待刘邦做了沛公,便让樊哙做了他的随从副官,跟随刘邦征战。在与司马橺在砀东作战时,表现英勇,斩首15级,打退了敌人。抵抗章邯军队时,樊哙率先登城,斩首23级。此后经常跟随刘邦出征,常立战功。攻城阳,下户牖,破李由军,共斩首16级。在围攻东郡守尉的战斗中,打退敌人,斩首14级,俘获11人,屡次先登陷阵,捕斩有功。攻武关至霸上,樊哙率军斩杀都尉一人,首级10个,俘获140人,降2900人,真真是一员猛将。
  
  2. 同为豪杰,威猛有加
  《项羽之死》中有一场东城溃围之战,共写了项羽的三次行动:第一次通过“项王大呼,驰下,皆披靡”来渲染项羽势不可挡的气势,“遂斩汉一将”的“遂”写出了项羽斩将的轻而易举。第二次行动项羽并没有动手,只用眼神和声音就吓退了敌兵,“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孰是追兵,孰是逃将,难以辨别。项羽摄人魂魄的虎虎生威跃然纸上。第三次行动,项羽斩一都尉,杀数十百人,而“亡其两骑耳”,通过对比再次渲染项王的勇猛无敌。
  心急如焚闯军帐,奋不顾身救主公。军营帷帐之内,肯定是重兵把守,卫士交戟,刀剑如林。可是,十万火急之际,只见樊哙“带剑拥盾”,侧盾冲撞,一路闯去,“卫士仆地”,勾画出樊哙横冲直撞,粗豪威猛的勇武形象。“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这几句话运用夸饰的手法,漫画的笔调,描神绘态,神韵十足,气势充沛。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得出樊哙的形象:火冒三丈,怒目圆瞪,热血沸腾,情绪亢奋,直视项王,咄咄逼人,怒发冲冠,忍无可忍。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完全是一个眼露凶光,面带杀气,威震敌胆,怒杀万夫的彪形大汉。他的威猛,他的霸气,他的凛然无畏,他的气吞万夫,被太史公刻绘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3.同为好汉,性情豪爽
  樊哙带剑拥盾,直闯军帐,说轻点是莽撞无礼的举动,说重点是武装挑畔的行为,项羽对此却不怒不责,反而一再称其为“壮士”,还赐酒,赐肉,赐坐,这种反常的表现一者见出项王糊里糊涂,敌我不分;二者见出项王坦荡直率,性情豪爽。他看重的不是不共戴天,铲除异己,而是粗豪勇武,坦率直爽,他自己本身也是一个“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好汉,他怎么能不对眼前这位突如其来的力敌千钧,气雄万夫的壮士钦羡有加呢?项羽的钦羡、赞赏也从侧面烘托出樊哙的威武豪壮、霸气逼人。
  有意思的是,文中还写了一个樊哙吃肉的细节:“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羽赏赐给他的是一大块半生不熟的猪腿,樊哙当即倒扣盾牌,放下猪腿,拔出宝剑,把猪腿切成几块,几下功夫,狼吞虎咽,“消灭”得干干净净。如此粗豪勇猛,如此干脆直爽,怎能不符合项羽的审美特点,怎能不让同样直率爽快的项羽深深佩服、惺惺相惜呢?
  
  二.不同点
  
  其二人最大的不同点就是项羽胸无城府,寡谋轻信,樊哙心思缜密,有勇有谋。
  项羽胸无城府,头脑非常简单,喜怒之情完全由外人控制。曹无伤报告刘邦“欲王关中”,他勃然大怒,而到了晚上,瞒着他和刘邦结为儿女亲家的项伯一番劝说又让他回心转意。为什么?因为他根本没有把刘邦当作自己将来的竞争对手,而是看作昔日的战友。当刘邦向他说明自己无意称王关中时,为表示坦诚,心无芥蒂,他马上主动供出是曹无伤泄的密,没有保护好对自己有利的情报来源。而樊哙闯帐,他本也可以借机发怒杀掉刘邦,却被樊哙的气势震慑。刘邦两次陈述,是为了掩盖事实真相,口气委婉,是低姿态的说明问题;而樊哙的宣讲则是无视事实,把谎言当作真理来演讲,项羽丝毫不能察觉,反觉理亏,默不作声,最后白白放走了刘邦,痛失除掉刘邦的最好时机。
  樊哙虽只是一介武夫,但也是一个机智干练、能言善辩的智士。这一点从他义责项羽的一番慷慨陈辞当中可以看得出来。樊哙喝酒壮胆,借酒发威,吃肉壮志,志在必得。他瞅准时机,巧妙发难,一番理直气壮、滴水不漏的陈辞让项羽心服口服,无言以对。先数暴秦之罪,“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虎狼之心,残暴至极,天人共愤,实则暗刺项羽杀人如麻、血腥发家的累累罪恶。再忆怀王之约,夸沛公之功,“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关”暗指项羽背信弃义,平庸无能。次表沛公之德:“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刘邦约法三章,自律律人,雍容大度,知恩图报,映射项羽目光短浅,气量狭小。最后假以推心置腹之语,设身处地替人着想,前硬后软,引君入瓮,最终满足了项羽沽名钓誉之心,刚愎自用之志,彻底摧毁了他“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的那份怒火和霸气。
  项羽与樊哙除了以上异同点外,他们在《鸿门宴》中一为主角,一为配角;一个贯穿故事始终,一个只绽放刹那光芒;一个光明磊落,一个心思缜密,但他们形象都鲜活丰满,可圈可点;他们的故事都给读者以极强的震撼,他们的一生都值得后人好好地总结,细细的品味。
  
  徐晓玲,教师,现居湖北襄樊。

《史记》中项羽与樊哙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