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学习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特点,体现了学习的民主性和开放性,是提高主体学习效率、加强学习密度、拓宽学生情感交流的重要形式。语文教学中的合作学习不是尖子生做小老师,中下学生做听众的学习方式,而是每个学生积极参与,人人贡献思维,每个孩子都动起来,加入到小组讨论中才有意义。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合作学习,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合作学习”要有明确的目的性
“合作学习”,是一种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性”学习,教师应充分调动和发挥“小组”的作用,合理地运用“合作”的手段,体现合作实效性。教师在组织“合作学习”时必须有明确的目的:在新的课程理念指引下,培养学生充分的自主实践意识与合作探究能力。
二.“合作学习”的组织要有科学性
1.合理编组,使学生充分地合作
我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学生之间由于学习的需要自由组合的小组,有的是按学生喜好自然形成的小组。小组的人数一般是4~6人。在编组时优先让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自由组合,然后再根据基础差异,表达能力,组织能力等方面情况,进行更加合理的调换搭配。在合作中学习,在合作中探究,在合作中发展。这样给学生提供了融洽的学习环境,为他们积极思维活动创造条件。
2.创造融洽愉悦的气氛
新课程标准倡导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因而,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作为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和探究者,应主动地参与到学生的小组学习当中,真诚地和学生探讨问题,共同研究解决问题,倾听并尊重学生的意见,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想法,为学生创造融洽愉悦的气氛,使学生能在自由、良好的气氛里充分发挥自
己的聪明才智。
3. 教给学生合作的方法
小学生的合作能力还不是很强,需要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和帮助。我在刚开始进行“合作学习”时,小组里经常会出现“有的听,有的看,有的什么也不干”的情况。由于小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比较短暂,在对合作的意义不甚明了的情况下,这种“别人的发言与我何干”的认识在所难免。这时,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明确小组合作的意义,教给学生倾听的方法:要一边听一边想,特别是要把别人的发言与自己的问题联系起来思考,同时学习在别人的启发下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的观点,提高和发展自己的合作能力。
另外,我在实验当中还发现这样一种现象,一些学生在小组合作过程中不自觉地跟着别人的问题走了,竟忘记了自己最初要解决的问题。为此,教师在组织学习之前,先让学生将自己想要解决的问题写在纸上,在合作中边听别人的发言边做记录,同时准备自己的发言。要善于动脑筋思考,提出不同的见解,展开辩论,有时甚至可以跨组谈论,只要有益于解决问题,同时要引导学生以平和的、真诚而心存感激的态度接受别人的正确意见,不断提高与人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通过评价来强化合作的意识和合作技能
《语文新课标》指出: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评价学习的过程中,既要评价学习过程,又要评价学习结果,还要评价他们在合作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针对四人小组,在评价方式上,采用下面几个方面:①小组长的组织情况。②小组活动的多样性。③各个队员的参与情况。④任务完成的情况等。充分激发学生的向师性和群体效应等特点,强化他们正确的合作技能,养成学习的好习惯。
四.“合作学习”中的应注意的问题
“合作学习”是建立在个体独立学习基础上的,但是因为小学生还没有形成正确价值观,总有个别学生不肯自己动脑子想,或基础较差者,但凡遇到一点小问题就去找组里的好学生询问。长此以往,容易形成思维的依赖性,也不利于独立学习习惯的养成。对于这种情况,除了可通过整体性的评价机制来约束以外,还要经常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使其相信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懂得尊重别人的自由和时间。慢慢地,学生就会树立独立解决问题的信心,学会发现问题的方法,尝到自主学习的快乐。
合作学习是自主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合作学习是语文当中很主要的环节,也是学生学会交往,学会合作的重要途径。只有充分合理科学地运用,才能使其发挥最好的作用。
刘晓琴,甘肃金川宁远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