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9期 ID: 157299

  

课堂提问冷场的应对策略

◇ 宗 洁

  课堂的提问能唤醒学生的意识,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能力,但并不是所有的提问都能达到上述的目的。在课堂教学的实际操作中,有些学生的思维往往改变了方向,要么答非所问,偏离正题;要么无人回答或答者寥寥,造成课堂教学的冷场现象。面对这种已经造成的“冷场”怎么办?教师如能审时度势,讲究策略,学生就会排除障碍,将提问进行到底。而这种应变能力具体体现在“冷场”的“冷处理”上。
  
  1、热情鼓励,用“线索”铺路。心理学认为:一个人如果总是处于一种兴奋的、愉快的状态,他的思维就会有超常的发挥,他接受外面的信号的速度就会非常快。这就是说,作为一个老师,课上必须注意营造一种和谐愉快的氛围,让学生时刻处在一种轻松自如的情绪中,那么无论是记忆,还是思维,都会得到最好的发挥。
  有位老师讲授杜甫的《春望》,当讲到“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时,提问道:“花鸟本是娱人之物,为什么诗人见了反而落泪惊心?”结果一连叫起了几个学生都没能回答上来,老师着急,学生也着急,整个教室的气氛一下子沉寂了。教师无可奈何下只好自己说出了答案,但课堂气氛直到下课也没能活跃起来。面对上述课堂情况,我们可以启发学生:杜甫是哪一年、在什么背景下写此诗?当时杜甫的心情怎样?这样联系课前讲的有关背景知识,同学们自然会明白:此时正值安史之乱,长安已被叛军攻占,杜甫感时恨别,见了花鸟反而落泪惊心,抒发自己思乡爱国之情。通过老师这样的热情鼓励和巧妙引导,并提供思维线索,课堂提问的“冷场”定会一点一点地被开启,并逐渐深入,最后愉快地完成提问。
  
  2、捕捉信息,以“拓展”指路。苏联教育学家达尼洛夫提出了创建某种问题情境进行教学的方法,设计了“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积极独立活动——教师把学生引入下一个新问题”的教学模式。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生回答提问“冷场”时,一定要明察秋毫,善于从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中捕捉有效信息,并及时延伸引导,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师:请同学们把古诗“春风吹又生”一句诗的诗意画出来。
  生:没有人动手画,几分钟后也没有人敢展示自己的图画。
  师:大家想一想,可用什么颜色画春风?
  生甲:我把春风画成黄色的。
  师:是的,当春风带着沙尘刮来时,春风是黄色的。
  生乙:我把春风画成绿色的。
  师:不错,在诗人的眼中,春风是绿色的。不然,王安石为什么说“春风又绿江南岸”呢?
  生丙:他们都不对,因为风是看不见的,画不出来的,我画了几根小草倒向一边。
  师:(把绿色的风擦掉,把草画成向一边倒)我们一看,就知道刮风,而且风刮得比较大,草都被吹弯了腰。
  这样,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了。虽然老师明知学生的答案与自己的标准答案不全一致,但对学生创意性的思维给予热情的鼓励,并及时捕捉学生答案中有价值的语言信息,延伸疏导,帮助学生完善自己,顺利完成回答,从而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了学生积极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化整为零,以“题链”领路。课堂教学中,教师向学生提出综合性的大问题,学生往往一下子摸不着头脑,无从下手。这种“冷场”局面,需要老师把大问题分解为一个个小问题,以小领大,从小见大。如教《荔枝蜜》时,教师让学生概括中心思想,学生无从下手,教师就把大问题设计为下列问题链:
  ①我对蜜蜂的感情前后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②我是怎样赞美蜜蜂的?其用意是什么?
  ③文章结尾说:“我做了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有什么含义,起什么作用?
  教师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把较难的问题分解为较易理解而且有趣的一组小的问题,把大的问题分解为一组互为联系的适合学生理解水平的小的问题,学生在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的提问中,思维得到应有的训练。这种简明、集中、富有启发性的一系列小问题,顺理成章地将文章的中心思想和表现手法解释出来。
  上述提问的“冷场”重构固然重要,因它能起到“救场”的功效。但笔者认为“冷场”的避免更重要。所以,提问要问到学生们原有知识能力和要学的新知识新能力的交叉点上,问到他们的“心窍”,课堂上的“冷场”也就可避免了。
  
  宗洁,教师,现居江苏溧阳。

课堂提问冷场的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