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接触很多家长诉说自己的苦恼:孩子语感太差了,导致阅读能力差,阅读老是丢分,望老师多指导、多训练。很多老师也将训练语感,提高阅读得分率作为教学第一要务。就我感受而言:语感真的不是训练出来的。它也不能以得分来做为判断的唯一标准。
我们首先来看什么是语感。我很赞同刘大为先生提出的无意识论。他认为:语言意识也有反思意识与无意识两种活动方式,以无意识方式活动的语言意识就是语感。他的理论解释了这样的事实:绝大多数能够准确、流利,有效的使用母语的人并不能完整地说出自己的语言知识。能够准确、流利有效地使用,说明使用者已经充分掌握了相应的语言知识,这种语言知识是以潜意识的方式存在于我们的大脑中。例如学生能造出很多的二重复句,三重复句,但不一定知道他所说的就是他抓破脑袋也划不清的多重复句。这证明我们通常是在对语言过程无所觉察的情形下使用的语言的,不仅意识不到使用了哪些策略,也意识不到是如何选择词语和句法规则的。只是因为积极运作的言语行为所造成的话语和文句恰当的表达了我们的意图,取得了预期的效果,我们才能断定这些话语和文句是在一定的意识控制下形成的,这种意识就是下意识。所以我们对某些作品、音乐、风景、语言词句,觉得表达得特别到位,特别语句优美,音韵和谐,我们能清晰地体验到这种感觉的愉悦,但往往说不出为什么会形成这种感觉说明我们正处在直觉意识中。例如学生说《星星变奏曲》中“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一句用视觉写了听觉,并且时断时续,很美,能品到这就很好,我认为该生的语感触觉很敏锐,不必要说什么通感、朦胧之类的语言知识。
语感要培养,但绝不能搞某些人口中的强化训练,有几句俗语说“好事须多磨”,凡事要“细水长流”,俗语都蕴含着客观规律的,语感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滴水穿石的过程,必须日积月累,用文学培养作土壤,气质人格作养分,环境熏陶作为水分,才能培养出一个有强烈语感的好苗子。急功近利的搞什么语感的强化训练是将语文教学理科化,如同把色香味俱全的大菜用搅拌机粉碎喝汁,吃了,喝了,营养也有了,可吃的愉悦与快感的过程就荡然无存。
语感怎么培养?请看一个绝妙的例子。《红楼梦》第48回,写香菱学诗,去拜黛玉为师。黛玉收了徒弟后,便开始“授课”:“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幅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也都使得。”讲完了,布置作业:“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一百首,细心揣摩熟透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之再读李清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这三个做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玚、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这样一个极聪明伶俐的人,不用一年功夫,不愁不是诗翁。”
分析一下这个故事,我们知道了培养语感的几个要素:
1、生活体验是源泉,香菱身世多舛,幼时被拐,少时被被卖,后有被抢,才到贾府做丫环,又被主子欺凌。诗中的词、句感情都能引起她的共鸣,正所谓“感之切,悟之深”。
2、多看、多读自有感。黛玉要香菱读了多少首诗人的著作呀,要一年多才能读完,还要细心揣摩熟透了才行。我们的学生有多少时间课外阅读呢?又读了多少名家名篇呢?语感不强再正常不过了。
3、背诵、吟咏积语感。看了好的诗、好的文章、美的词句要时时摘抄,高声吟诵,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
4、联想、想像促语感。首先香菱是个极聪明伶俐的人,就是我们说的是个有悟性的人,能根据生活联想、想像文学内容,所以香菱自己说:“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都是逼真的;又似无理,想去都是有理有情的。”真是多思、多感,善于思考、总结。这种性情特别能体会文字的好处,黛玉、香菱、妙玉都是这个类型。
总之语感是与人的精神世界联系在一起的,是一种深奥的心理表达,一定要将文学教育内容贯穿到培养语感的过程中,重熏陶,重浸润,在重视文学,加大阅读的前提下,辅以适当的写作,更深层次地挖掘文学的内涵,提高现代中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
魏娟,女,教师,现居湖北孝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