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9期 ID: 157276

[ 杜万伦 文选 ]   

《朝天子.秋夜客怀》赏析

◇ 杜万伦

  月光,桂香,趁者风飘荡。砧声摧动一天霜,过雁声嘹亮。叫起离情,敲残愁况,梦家山,身异乡。夜凉,枕凉,不许愁人强。
  “月光”“桂香”“砧声”“雁鸣”这些意象,读者再熟悉不过,《秋夜客怀》能从众多写思乡情怀抒羁旅愁绪的诗词脱颖而出并被后人传诵,不在于选用了新奇的意象,而是得益于高超技法的运用:巧妙对比,极尽曲折。
  “月光,桂香,趁者风飘荡。”开篇,词人便为我们呈现一幅银辉泻地,微微闻到风中飘荡的桂香的美妙场景。“桂香”在古代多容易引起人的思乡之情,因为“桂”音同“归”,在这里作用是巧妙的衬托出诗人思乡的情绪,于自然中入景入情,就好象把那愁绪写活了,自己飘到了诗人的眼前。漂泊在外的文人士子除了要受风餐露宿舟车劳顿之苦,还有功业未成前途未知的精神折磨。应该说,清风朗月多少能除却词人的颠沛流离的疲乏,稍稍能舒展连日的愁眉。但毕竟,孤身在外,不是金榜高中之时,不是衣锦还乡之时,不是知音相聚之时,所谓“以我观物,则物皆著我之色彩”,眼前美景在词人眼中不免静幽清冷,秋风秋月,让词人感到不是清爽畅适,而是寒意袭人。与其对月伤怀,不如回屋休息。
  乡愁终是一段挥之不去的情感纠葛,并不会随词人安顿而消散,这种愁怀在词人的梦里如约而至。现实中不得归家的词人在睡梦中如愿以偿“梦家山”。词人应有“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的感觉。
  但天不假缘,恼人无情的砧声雁鸣惊扰了词人的好梦,将其拉回现实。
  古诗有以砧声写相思的传统。
  关于“捣衣”,一说,古时衣服常用纨素一类织物制成,质地较硬,须先置于捶布石上反复舂捣,使之柔软。一说,洗衣时用木杵在砧上捶击衣服,使之干净。无论制衣也好,洗衣也好,女子都藉以传递对在外征战应第或者行商的丈夫的相思。为什么捣衣多在夜晚呢?因为白天光线充足,宜侍弄田地,烧饭喂猪,捣衣是不需要很强的光线的,利用夜晚月光即可。皓月当空,既照亮家人,也照亮远方亲人。
  阵阵捣衣之声,更引发词人的乡愁,家乡的妻子此时怕也正在对月伤怀赶制冬衣吧。
  本是先有天霜(天气变凉),后有砧声,词人却反弹琵琶,说是“砧声摧动一天霜”,用语新奇。“一天”即“漫天”,漫天霜既写出秋夜之寒,又写出词人内心透凉。在古代大雁是用来传书的,采用了“大雁”这个意向,用在这里是写归感。大雁的鸣叫本身是不带任何感情的,但是落在诗人耳里就带了离愁别绪,叫得人心震荡,一声声敲打着诗人脆弱的心,引动带着离愁况味的情,作者对情的打磨可谓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故这雁声让词人意识到候鸟已在归途,旅人归乡日期却无从得知。这夜深人静时的砧声雁鸣不啻惊雷,在词人耳边炸响,敲击寂寞苦愁的内心。外面的世界,月如霜,夜更凉。而词人身上,“罗衾不耐五更寒”,“夜凉,枕凉,不许愁人强”。再想入梦以成奢望。清冷幽静寒气逼人的寂寞世界,只剩下一个愁苦旅人哀伤怀乡。
  词人本欲一抒寂寞和乡愁,但开篇却从清爽宜人的夜景写起,这与下文词人内心的愁苦哀伤构成一层对比;中间写梦里还乡,以梦中的团聚写形单影只构成第二层对比。两重对比将孤苦寂寞表现的淋漓尽致。词人的情感也多次变化,未置身朗月清风桂相袅袅的夜景应是寂寞;当受桂香涤荡,不免有淡淡的喜悦;这种喜悦随梦里还乡升至顶点,梦中醒来,听到砧声雁鸣,感到夜凉枕凉,情感跌至冰点。一波三折,感人肺腑。
  
  杜万伦,教师,现居湖北巴东。

《朝天子.秋夜客怀》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