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模因论与借词
1.1概说模因
“模因”是“meme”的英译。1976年英国动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在其著作《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中首次提出“meme”这一概念,用来解释思想、文化现象的传播。[1]作者由自然界中基因通过自我复制和相互竞争推动物种进化而大胆假设。人类文化领域也存在类似的复制因子,即“模因”,推动文化进步。牛津英语词典中对“meme”的解释为:an element of culture that may be considered to be passed on by non-genetic means, esp., imitation.也就是说,“模因”是通过非遗传方式传播,特别是通过模仿来传播的文化单位。判断“模因”的基本依据是“模仿”,任何一个信息,只要它能够通过广义上称为“模仿”的过程而被“复制”,它就可以称为模因。[2]“模因”一词一经提出就引起了各学科的广泛关注。在语言学领域里,引用模因论来解释语言,可以明晰语言的起源、习得以及交际运用等方面的问题。
1.2英汉互借词和语言模因
借词(loan word)也称外来词,是指从别种语言中吸收进来的词。语言并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封闭的系统,它会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不断自我更新、完备,从而适应时代发展,便于人们交际。一种语言从产生发展至今,经过数千年的自我过滤和净化,会不断有旧词消亡,又不断有新词产生,以满足语言系统的内在完整性。不同语言的词汇不能做到完全对等,便产生了词语之间的互借,以弥补语言中词语意义的缺失,而语言模因就蕴含在这一过程中。英汉两种语言之间互相引进外来词,即可看成是两种语言中“模因”的相互复制模仿。从模因论角度看,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模因。[3]语言之所以能够作为交流工具为人们所使用,这和使用者不间断的模仿、改善和仿造活动密不可分。英语是表音文字,汉语是表意文字,两种语言承载着两种思维方式,来自两种文化系统,它们的词汇要进入对方的语言必然要经过必要的改造和规划以适应目的语的环境,即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经过对源语言中“模因”的复制和改造再融入目的语。
二.模因与借词的翻译方法
作为语言的模因,只要是被复制模仿,必定涉及两种表达形式:被复制(模仿)前的表达形式和作为复制(模仿)结果的表达形式,前者已被定义为“模因”,后者我们称之为“仿体”。[4]但是有些仿体会在语言的传播过程中只保留模因中最基本的、特定的“遗传”信息因子,根据社会需要或者文化、语言习惯又被再次调整复制,从而得到新的“仿体”。这时,我们可以把源语言中的模因称为“源模因”;把目的语中由复制“源模因”得到的并且又在目的语中再次被模仿的仿体称为“仿模因”;把模仿“仿模因”又得到的仿体称为“变异仿体”。“变异仿体”近似于遗传学中的“可遗传变异”。可遗传变异使遗传有了新的内容,也使生命系统得以发展、进化。同样,“变异仿体”也丰富了语言系统的内容,对语言的更新和发展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互借词融入目的语首先要符合一定的目的语语言规则,要经过翻译,接受目的语中语音、语义、构词方面的约束,再被目的语的使用者接受。英汉两种语言接受外来词主要有四种共同的方式:音译、音译加注、半音半意、意译。在翻译过程中,语言模因被复制、模仿,必然产生了变化,下面将分析上述四种翻译方式对语言模因的影响。
2.1音译
音译是把源模因的语音用读音相似的字或单词表达出来,在目的语中得出一个仿体,这个仿体不同于其在目的语中原有的含义,只保留其语音和书写形式。汉英双语都有很多这种通过音译得到的仿体。
用音译法汉化外来词是最简洁的翻译方式。汉语中的纯音译英语外来词主要是专有名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日益密切,大量的政治、经济、科技等方面的词语涌入汉语词汇,几乎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伊拉克(Iraq)、法郎(franc)、盎司(ounce)、克隆(clone)、咖啡(coffee)、阿司匹林(aspirin)、的士(taxi)等。
英语中的汉语外来词模因历史久远,以音译引入借词的方式在英语中非常常见。早期的汉语外来词有silk(丝绸)、china(秦)、xanadu(世外桃源),随着中外接触、交流逐渐深入,又产生了renminbi(人民币)、gai-ge(改革)、guanxi(关系)等词。
通过音译产生的互借词经广泛传播,受到目的语使用者的认可后,又可进一步派生出很多新词汇。在这一过程中,语言就经历了“仿模因→变异仿体”的变化。例如,汉语中的的士(taxi)作为仿模因,又被模仿变化为的哥、的姐、打的等变异仿体。这样,“的”由一个无实际意义的虚词,变成了一个与车有关的有意义的成词词缀。又如,英语中的silk(丝绸)作为仿模因,被模仿变化为silky(a.柔软光滑的)、silkiness(n.柔软光洁)、silken(a.轻柔温和的),silk也就由一个没有意义的语音变为了与“丝绸”有关的词根,演化出一系列变异仿体。
2.2音译加注
音译加注是把源模因用读音相似的字或单词表达出来后,再用目的语中的字、词或词缀加以解释,以明晰仿体的类属。例如汉语中的啤酒(beer)、保龄球(bowling)、沙丁鱼(sardine)等,通过附加“酒”、“球”、“鱼”来解释仿体的属性,加深目的语使用者对仿体的理解。又如英语中的Wuliangye Liquor (五粮液)、taikonaut(太空飞行员)等,亦是如此。
这类互借词在模因被复制传播的过程中既保留了源模因的语音,又使之转化为目的语中的规范词,能够使人对它的属性一目了然,更便于语言的交流和思想的传播。
2.3半音半意
半音半译是指把源模因的一部分用读音相似的字或词根表达,另一部分用目的语中的字或词释义,多用来翻译合成词。例如汉语中的沙文主义(chauvinism)、水上芭蕾(water-ballet)、香蕉派(banana-pie)等。又如英语中的tong oil(桐油)、Peking opera(京剧)、tea pot(茶壶)等。
这类互借词对源模因的音、义都有所保留,同时又尽力向目的语靠近,在交际中既方便目的语使用者运用,又利于源语言使用者听音辨意、理解交流。
2.4意译(借译)
意译是指在翻译过程中保留源模因的意义,但音、形均发生了改变,意译的仿体完全符合目的语的构词方法和语言习惯,不再受源模因音、形方面的制约。通过意译进入汉语的英语外来词词义明显、表达流畅。例如,快餐(fast food)、软着陆(soft landing)、休闲(leisure)等。英语中意译得到的汉语借词也有很多,比如one country with two systems(一国两制)、New Year cake (年糕)、铁饭碗(iron rice bowl)等。
意义仿体在生成的过程中放弃对源模因外部形式的模仿,把重点放在对源模因内在含义的复制上,“摆脱其形,尊重其神”。
三.结语
互借词模因为两种文化架起桥梁,承载不同的民族文化和社会心理,完善语言的表达,同时促进双方交流。互借词模因能否很好的融入目的语,为目的与使用者所广泛接受,与它被模仿的方式密切相关。因此,我们要理性看待互借词模因与翻译的关系,不断推动语言的发展。
参考文献:
[1]DAWKINSR.The Selfish Gene[M]. New York :OUP ,1976. 192.
[2]Blackmore, S. The Meme Machine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3]谢朝群,何自然.语言模因说略[J]. 现代汉语,2007,(2).
[4]黄缅.语言模仿之谜——幂姆的认知研究[J].外语研究,2007,(3):13-23.
任春语,女,华中师范大学2007级文学院语言学系对外汉语专业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