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语文课堂教学再不能“以本为本”了,而应体现“以人为本”,让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发挥,这就关系到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学生只有对语文产生浓郁的学习兴趣,才能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才能以学为乐,欲罢不能。前苏联教育家斯卡特金认为:教育效果取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激活课堂教学,从教法入手激趣
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要使学生的学习在课堂上获得最高、最理想的效益,教师的“教”就应灵活多样。教师首先应认真钻研教材,针对学生年龄特点因材施教,处理好教师、教材、学生三者之间的关系。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教师要“跟学生学”,“如果不知道他的环境,不知道他的能力,不知道他的需要,那么,你有天大的本事也不能教导他”。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必须认识和发现学生的需要,并施以适宜的“阳光”和“养料”,使学生有学习的兴趣,从而产生乃至爆发自身求知潜能。教师要学会灵活使用教材,精心设计好每一个教学环节,使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乐趣”,寓教于乐,学生的学习效果将不言而喻。
二.从学法入手,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学生,在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和习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早在1972年就深刻指出,现在和未来的社会是“学习化的社会”,“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教育必须是从学习者本人出发的”,重点应该放在“教育与学习过程的‘自学’原则上”。平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曾说过:“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因而在教学中,教师应正确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让学生的学习具有自主性、选择性。在教学过程中,不妨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进行学习。以小组合作的方式交流自己最想学的内容,由零散至整合,相互探究完成学习任务。
三.努力营造轻松、和谐、愉快的学习环境,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学生所处的学习环境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着关键的影响,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学会“蹲下来”与学生平等相处,引导学生不要盲目相信权威,学会搜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敢于创新。陶行知先生曾大力提倡实现学生的“六大解放”,即解放学生的双手、大脑、眼睛、嘴巴、时间与空间,让学生成为活生生的“人”,活生生的“主体”,这样才能使学生健康、主动、活泼地发展。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张扬学生的个性,相信学生的力量,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环境中,敢想敢说,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四.从作业入手,激发学生的探知欲
为了有效地帮助学生“温故而知新”,让学生做有效的练习,激发学生复习巩固语文知识的兴趣,教师布置的作业应尊重学生发展的实际需要,而不是笼统的“一刀切”,让学生重复枯燥无味的无效练习;要从布置作业的方式、形式入手,让学生爱写作业,而不是把完成作业看成是一种负担。教师可尝试采取让学生自由选择作业内容的形式布置学生的课内外作业,将作业与学生实际相结合,与社会发展相结合,如此,学生有了选择权,完成作业的兴趣大增,学习语文的兴趣也能激发出来,自然就达到了“知新”的目的。
五.培养学生学习自信心,注重表扬、激励,在评价方法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在学习中有了自信,才会有学习的恒动力。谁都喜欢听表扬、鼓励的话,受到他人的尊重与认同,学生自然不例外。教师要相信学生的能力,在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学活动中,不同层次的学生对知识所作出的反应,教师都应有积极的评价,不要只重结果,不看过程,应以鼓励为主,抓住学生的可取之处及时表扬,哪怕是一丁点的闪光点,教师都应给予表扬、鼓励,让学生自信“我能行”,使学生在体验成功的乐趣中不断学习,不断进步!
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才能提高课堂效率,学生在学习中的收获才更大!只有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张扬学生个性,才能使我们的语文教学迈出新的步伐!
张大全,教师,现居辽宁瓦房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