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师,尤其是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师,在课堂上使用什么样的课堂用语,一直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和规范的要求。有的教师外语比较好,课上过多地用外语发出指令,或者汉语和外语掺杂在一起使用。在使用过程中,有的教师课堂用语单调乏味,没有生机;有的教师由于性格、习惯等原因,形成自己固定的课堂口头禅;有的则重复、啰唆,“啊、嗯、这个、那个”多次出现,令学生不胜其烦。以上种种表现,使第二语言的课堂用语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令学生摸不着头脑。正是因为有些教师课堂用语不得当、不准确、不合适、不规范不仅增加了学生的负担,而且扰乱了学生的学习情绪,甚至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多年来,广大教师呼唤着在第二语言教学中运用规范、得体的课堂用语。
对于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师,尤其是对海外的汉语教师来说,汉语可能既是他们教授的语言也是他们学习的语言,因此,课堂用语更是他们需要学习和研究的。因为准确、生动、得体的课堂用语在教学中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一.提前“听懂”汉语,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对于零起点的学生来说,上第一次汉语课时,也许他们一句汉语也不会说,一个汉字也不会写,但是教师告诉学生一些常用课堂用语,如“上课”、“下课”、“休息”等,可以使学生马上感受到汉语的“意义”,并能模仿老师使用它们,从而增加了学习汉语的兴趣和自信心。
学生刚开始学习汉语时,教师提供的课堂用语不宜太多,一次两三个比较好。展示课堂用语时,最好写在黑板的一角,按顺序标注拼音、汉字以及英文意思。每到运用时,一边指着板书(上课),一边用手势、身体语言等表达其意(如听到铃声),一边说出课堂用语,一边让学生模仿。下次再上课听到铃声时,教师不用示范,只要用手指着黑板的板书,学生就能说出“上课”。几次或几天后,不用板书,也不用铃声,教师只要说“上课”,学生就会进入上课状态。
二.强化句型结构,增加教学内容的复现率
初级阶段教学的重点之一是句型教学,而教师的课堂用语主要是由一些规范的句子组成,因此,第二语言的课堂用语要与所学内容密切配合。教学中随着学习的深入,难度的加大,课堂用语也要随之提高其难度和长度,但是提高的标准要以强化所学的语法和词汇为目的。例如,学了结果补语和动词“开”以后,教师的课堂用语就可以把一些动词来替换,如“看书”变为“打开书”,学了“把”字句后,就可以变为“把书打开”等等。以此类推,学生既听懂了教师的课堂用语,又不断地复习了语法和词汇,更重要的是强化了所学的内容,提高了学习效率。
三.规范语言表达,凸现教师语言的示范性
教师为人师表。在学生眼里,教师仿佛就是知识和智慧的化身,其言行举止是可以仿效的。教师的课堂用语能给学生最直观、最有效的榜样作用。规范的教师语言是学生学习的直接来源,是学生模仿的直接对象。教师课堂用语一般都是比较短小、精练、实用的语句,易懂、易学、易模仿。许多学生受到规范教师课堂用语的潜移默化的影响,逐渐形成自己的语言习惯和语言能力,从而也使自己的语言更加严谨、周密、顺畅。
四.调节课堂气氛,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
良好的言语表达,能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产生美的快感。教师课堂用语语音规范、吐字清晰、声音洪亮,能使学生得到良好的听觉感受。教师的课堂用语如果与学生的已有知识、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就会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达到活跃课堂气氛、增进师生情感的目的。能使学生在快乐的气氛中学习,在放松的状态下学习,有利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展开和深入。
参考书目:
1、刁培萼,2005,《智慧型教师素质探新》,教育科学出版社
2、张亚军,1990,《对外汉语教法学》,现代出版社
3、苏霍姆林斯基,1984,《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
年晴,陕西中医学院人文科学系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