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次月考,我们出了这样一道作文题:
请以“错误”为题写一篇记叙文。(60分)
要求:(1)记叙文文体特征明显。(2)不少于800字。(3)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我们在批改作文过程中,发现大部分学生的立意是惊人的一致,都是×××一时糊涂考试作弊,或一气之下顶撞师长……犯下了不可饶恕的错误,结果是悔悔悔,恨恨恨,告诫人们要避免犯错误就要三思而后行。思维雷同,选材撞车,低幼化倾向严重。下面一篇作文让人眼前一亮,请看:
错误
东风高中2007级高一(2)班 邵宇秀
有时,阻止别人犯错也是一种错误。
——题记
“宝贝儿,错了,这个东西,是要这么做的……”从小到大,我听到了无数次这样的话语,成长之路上,以“错误”为名义,有多少次行动被制止,多少次思想的迸发被遏制,仅因“错误”。
小时候,很喜欢吃饺子,当然也喜欢和家人围坐在一起包包饺子,一家三口围坐在一张大桌旁,父亲擀面皮,母亲和我包饺子,古灵精怪的我总是东窜窜,西溜溜,一会儿把父亲的面皮弄成方的,包一个长方形的饺子,一会儿把饺子包得和一朵花一样,一会儿包一个“膀大腰圆”的胖饺子,一会儿又捏一个“人比黄花瘦的”娇小饺子,每到这时,母亲总说:“错了错了,这哪里像饺子,饺子就应该是这样的,你那包的哪里是饺子啊!”哦,原来饺子就应该是圆圆的肚子窄窄的边啊,我错了。
上小学,知道了还有考试这个东西,也知道了原来还有语文这门学科。有一次考试有一道填空题“秋天来了,叶子 。”当时的我毫不迟疑地填上“黄”,但卷子发下来,那个鲜红的大巴叉刺痛了我的眼睛,我不服气,嘟着一张小嘴去问老师,老师却笑眯眯地对我说:“这个啊,书上写的是‘落了’,你可以去看看书,是你错了。”从办公室回来的路上,小小的我沮丧地想,原来秋天来了,是叶子落了,书上就是这么写的,所以,我又错了。
渐渐地,我长大了,以为自己可以自主了,却仍被“错误”包围着,因为那句“我们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多”……
现在,有了自己的思想,回头想想,其实那些所谓的“错误”只不过是被经验、被统一、被死板扼杀的创新,而我们就在这“错误”教育中变得循规蹈矩,变得没有了棱角,变得死板而僵化。试想一下,如果向日葵不向日是个错误,那么梵高绚烂的向日葵岂不是错误?如果太阳不是红的是个错误,那么,莫奈的日出岂非无稽之谈?请不要阻止那些创新的“错误”让思想的火花迸溅,别让你经验所下的“错误”之论成为这个民族发展的错误!
在这篇文章中,小作者提出了一个大问题:家庭教育或学校教育,在培养孩子上有什么错误?谁之错?
该文仿照余光中诗歌《乡愁》的思路结构,按时间顺序(小时候、上小学、长大了、现在)依次隆重推出四个画面:包饺子、考试填空、夹托盘、思想者。思路清晰,描写形象。作者以自己亲身经历的三个事例,生动具体地活画出成人对孩子们创新思想的扼杀,可怜孩子还懵懂无知,一再说“我错了”“我又错了”,有如罪人一般。读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九十年前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篇末发出的一声惊天动地的呼喊:“救救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积累,阅历的增加,思想的成熟,巧借“我”的省悟议论道:“其实那些所谓的‘错误’只不过是被经验、被统一、被死板扼杀的创新,而我们就在这‘错误’教育中变得循规蹈矩,变得没有了棱角,变得死板而僵化。”作者又拿梵高、莫奈作类比,由点及面,推而广之,正告那些“守旧老人”:“请不要阻止那些创新的‘错误’让思想的火花迸溅,别让你经验所下的‘错误’之论成为这个民族发展的错误!”作者上升到民族发展的层面来认识“错误”,使文章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不禁让人拍案叫绝!回过头来再读“题记”——“有时,阻止别人犯错也是一种错误”,是否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呢?
错,错,错。莫,莫,莫!
千古文章意为高,考场作文逞英豪!
曹德松,教师,现居湖北十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