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是改革的世纪,是创新的世纪。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社会的不断改革和发展,我国传统教育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以素质教育为着眼点,我们把目光回落到了人的身上,这是社会发展提出的必然要求,也是教育自身不断发展完善的必然结果。在语文学科中提倡素质教育正是顺应了现代教育发展的整体趋势。这是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长期实践和理论探索的概括与总结,更是中小学语文教育面临的责任与挑战。那么,在素质教育旗帜的引领下,我们的语文教育又将走上怎样的一条鼎新之路呢?
一.语文学科要体现人文性本质
从语文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教学大纲”的编定沿革来看,人们对“语文”的认识经历了一个过程。五六十年代,我国的语文教学基本是处在“知识本位”阶段,人们相信只要学好了“语、修、逻、文”和“听、说、读写”就等于学好了语文,虽有“双基”的提法,但在实践中却重知识而轻能力。七八十年代,人们渐渐意识到学语文只学知识是不够的,还要有一系列运用的智慧和能力,于是在狠抓语文“基础知识”教育的同时,也越来越重视“基本技能”的训练和智力潜能的开发,这就发展到了“智能本位”的阶段。八十年代末,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人本身,关心人自身的价值,于是就有了“素质教育”的命题。“素质教育”反映在语文学科上,其核心命题之一就是人文教育。语文教育家王尚文教授强调,语言不仅仅是工具,更是人的生命活动,心灵活动……语文教学的思想性寓于人文性之中……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价值依存于人文性的价值……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只有一个,即人文性。
所谓人文,古拉丁文意思是指人性、教养;人文主义者追求事物的“善”和“美”,主张人的多元性发展,重视人的个性,追求自由精神,反对功利主义。所谓人文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其实质是人性教育,其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这种精神的养成一般要通过多种途径,包括广博的文化知识滋养、高雅的文化氛围陶冶、优秀的文化传统熏染和深刻的人生实践体验等。这一教育既重视由外而内的文化生成,更强调自我体悟与心灵觉解,归根结底,它使人理解并重视人生的意义,并给社会多一份人文关怀,在根本上体现教育的本质与理想。语文的人文性主要是指语文教育中的文化特质——文化知识和文化精神,它与语文的思想性融和在一起,构成一种精神力量,渗透在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语文教育是技能的传授,更是生命的对话。因为语文不仅镌刻着人类的智慧,更承载着人类的全部情感和对生命的感悟。
中国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史,中国的人文传统有着极为丰富的内涵。虽然近百年来,出于救亡图存、改造旧社会的需要,中国一度出现了全盘否定与扫除传统文化的倾向,特别是“文革”期间,由于政治的原因,中国社会的人文意识发生了严重扭曲。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政治环境大为宽松,人们的思想观念随之解放,人性、人情、人道越来越多的受到关注。社会的健康发展强烈呼唤人文精神。语文教育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倡“人文性”是历史的必然。因此“人文性”也成了新世纪语文教育的最基本特性。
二.语文教育过程要渗透审美性
语文学科“熔德育、智育、美育为一炉”,具有全面教育的整体功能,是形成学生社会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而审美素质是构成社会文化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科学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等组成一个完整的社会文化素养体系。中学语文审美教育正是借助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美的因素,培养受教育者的审美素质,以期达到完善人格、陶冶情操、发展智力,促进人的各种潜能全面发展的目的。语文审美教育是语文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提倡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这是语文教学的固有要求,并不是外加的任务。语文教育要以审美教育为先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发展的潜能,从而实现语文素质教育在素质培养方面的整体目标。
那么,什么是“审美教育”呢?各家观点是众说纷纭,笔者以为,简而言之“审美教育”即“生命教育”,即审美主体在一切语言实践中,运用强有力的语言材料直接对人的生命存在本身进行塑造、规范和引导,以促进人的审美化发展,提高生命质量的一种自觉的教育活动。我们知道,作为生命存在的人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其中既有生物因素,又有社会因素;既有感性、情感等先天性的品质,又有意识、认识等后天修养。语文审美教育正是对人的生命存在本身进行塑造和改造,去除人性中卑劣污浊丑恶的一面,弘扬人性中高尚光明美好的一面,使人变得更加完美,使人的世界变得更加美好。应该说,所有教育的最终目的都是如此,但语文学科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强大的感染力和对心灵的诱惑力,因而,它理所当然地成为达到这一目标的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途径。
审美教育要以情动人、以美育人,作为审美活动的对象,其本身就必须具备美的因素——即浓厚的情感因素和优美的形象因素,才能使受教育者易于感知、动情、移性,获得美的熏陶。中学语文审美教育的主要审美对象——语文教材,恰好就是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合成,就其中包含极高审美价值的篇章而言,又往往是思想美、形象美、意境美、结构美、语言美的和谐统一体。语文教材通过各种文体的文学作品,在学生面前展现了一个璀璨夺目的“美的世界”,从而能够对学生的心灵进行熏陶渐染,潜移默化。语文教学离不开美育,美育融汇在语文教学之中,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语文教材中的美是丰富多彩的,它们作为感情的激发媒介,激起情感的滚滚波涛,或喜、或悲、或笑、或怒,披文入情,使学生在美的体验中得以陶冶情感、发展心智、提高思想道德修养。语文教育就在感情的浸润中收到了以美塑人的效果,实现其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生命与人格的完满发展。
三.语文教育目标要立足创新性
江泽民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初见端睨,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时代呼唤创新人才,而培养创新人才需要创新教育。国家教育部明确指出,21世纪素质教育实施的核心是创新教育。创新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应该贯穿于所有的学科教育,尤其是语文教育中。因为,语文活动,无论听、说、读、写都是个性化的创新活动。就像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语文教育是标准的、统一的教育,更应该是多样的、个性化的教育。对于同一篇文章、同一个问题,都是允许有许多种不同的理解的,正如那句话: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以往那种一个模子出来的“填鸭式”教育,只会泯灭我们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力。
由于长期处在应试教育樊笼中,学生形成了学习和思维定势,潜在的创新意识被紧紧挤压着。教师讲读一篇课文,从作者、背景、结构、中心到写作特色,步步为营;学生写作文,起承转合,不偏不倚;做练习,紧扣教材观点,不敢越雷池半步。要实施创新教育,首先必须打破这种“奴性”的、被动的教学方式,转而以学生为根本,从学生心灵深处挖掘创新潜能,培养创新意识。在教学上,要打破教师的“垄断地位”,还课堂给学生;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以鼓励为主,正确引导学生的“异端邪说”;同时还要积极创设条件,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提高创新能力。当然,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首先得要有创新意识。教师能灵活运用教学机制,在教学中敢于提出种种“假设”,敢于“冒险”,教学手段有独创性、新颖性,自然而然地会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作为教师,尤其要擅于抓住稍纵即逝的有利时机,启发学生创新意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碰到许多问题,如果不及时加以解决,问题就会越积越多,不仅限制了学生知识的掌握,更是压制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而此时正是启发学生创新意识的良好时机,如果教师能因势利导、循循善诱的话,当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孔子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法国教育家斯普朗格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作为语文教育,一定要立足于创新的高度,去实践真正的素质教育。
我们今天的时代是革故鼎新、继往开来的时代,这一时代特征为教育注入了新的内容,也向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素质教育着眼于人的整体素质的发展,是全面提升国民素质的最重要途径,它作为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已为广大教育者所关注与认同。然而在实践素质教育的进程中,依然是任重而道远。特别是语文教育的改革之路,更是崎岖不平。但只要我们真正抓住语文教育人文性这一本质特征,同时努力实践其审美性和创造性要求,我们的语文教育一定能迎来新的一片艳阳天。
董欢胜,教师,现居浙江浦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