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读完高中语文课本中的《失街亭》,内心固有的感触又涌上心头,想起马谡,不仅感慨万千,是不是马谡只有一死以谢国家?从教参到各种资料的观点都认为是诸葛亮做得对,马谡当杀,何也?这当从失街亭说起。
街亭虽小,干系重大。它是孔明出祁山,伐中原的咽喉之地。倘若街亭有失,汉中则无险可守,孔明伐中原,兴汉室的努力将功亏一篑。马谡首先是在其位,未尽其职,结果丢掉这咽喉之地,给兴复汉室带来了巨大损失,如此重大失职实在是罪不容诛。
其次是马谡狂妄自大,目中无人。正值魏军压境,明知司马懿非等闲之辈,更兼有魏之名将张郃。他却口出狂言:休道司马懿,张郃,便是曹睿亲来,又有何惧哉!可见其不仅狂妄,而且无知。却说马谡刚愎自用,导致兵败如山倒,惨败而回。而这一切,都是他咎由自取。
所谓军中无戏言,马谡即以身家性命立下军令状,兵败后,按理当斩。且不说孔明治军严肃,赏罚分明,也不说军令如山,不可变更,单就是丢掉汉中咽喉街亭这一重罪,就能让他不得生还。事实上孔明与马谡情同兄弟,感情甚笃。但马谡大错已经铸成,当严惩不贷。昔孙武之所以能制胜天下者,用法明也,今若废法,何以讨贼?为严肃军纪,孔明即使再有不舍,也只有遵从律法为上,挥泪而斩之。
传统观点之所以认为马谡当杀,更多的是肯定孔明的执法严明和律法的神圣,否定了马谡的刚愎自用。然而,对于马谡之死,我无意于否定传统观点,但马谡的形象始终萦绕在我脑海里,让我不自觉有种挥之不去的抑郁之气。是为马谡之死感到惋惜?还是为其之死而感不平?在斩马谡这件事上或许还有回旋的余地,往往情感和律法狭路相逢的时候,并不一定要拼个你死我活,它们在一起并不矛盾。所以我觉得孔明的做法略嫌草率。
据《三国志》记载,马谡才气过人,好论军计,以通晓兵法著称,深为孔明器重,二人谈兵论道,常于昼达夜,以孔明之才智,如此看待马谡,可知马谡非等闲之辈。马谡初以荆州从太守事,后跟随刘备入蜀取川,曾任锦竹,成都等地太守,后卫蜀汉参军,被蜀汉四英之一的蒋琬称作“智计之士”,可见其才能。而这位“智计之士”在历史的舞台上只上演了一处失街亭,还没来得及施展他的平天下的雄才伟略就被孔明挥泪斩之,着实令人感到可惜。
守街亭是马谡主动请缨的,当是时,魏大军压境,统帅司马懿非等闲之辈,更兼有名将张郃等,情势十分危急,而街亭是战略要道,咽喉之地,以马谡的才智,未必不能察知守街亭的艰难和失街亭的危险。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马谡主动请缨,挺身而出。街亭失守固然与马谡刚愎自用,狂妄自大有关,但是在当时情况下,即使孔明亲自守街亭,未必就有十足的把握保证街亭不失,马谡虽失街亭,但其为国请缨的精神和胆略未必不值得嘉许,此时斩马谡,无异于告诫更多的将领在国难面前明哲保身。因为为国请缨,只许打胜仗,不许打败仗,而胜负乃兵家常事,谁又能确保自己是常胜将军呢?斩马谡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不是令人可怕吗?
马谡立军令状守街亭,结果街亭失守,依军令马谡当斩,此说似乎也有失偏袒。昔关云长立军令状守华容道,结果放走了曹操,依军令状关云长理应处斩,执法人也是孔明,或许是因为关云长的兄长是主公刘备,或许是孔明不忍心杀掉这位智勇双全的将领,总之,情之所至,关云长得以生还。后来关将军水淹七军,屡建奇功,威震华夏。假如关云长因华容道一事被斩,哪还有如此多的功勋,从某种意义上说,或许影响到蜀汉的建立,可见,在处理关云长的军令状问题上,孔明的做法是比较恰当的,然而在处理马谡的军令状问题上,为什么不能仿效呢?马谡之死,不是有几分可叹吗?
遥想当年,孔明如果没有斩马谡,仿效曹孟德割发代首,既惩戒马谡,又给予马谡戴罪立功的机会,或许这位智计之士从此励精图治,甚至成为蜀汉后期的中流砥柱,和姜维一起演绎蜀汉双龙的故事。可惜街亭这一出之后,历史没有给马谡露脸的机会,孔明轻轻地挥一挥手,就斩断了马谡的一生,结束了可能出现的蜀汉双龙的传奇。
陈荃,湖北黄冈师范学院文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