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希两国神话是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孕育成长起来的两朵绚丽的文学奇葩,是富有典型意义的两种神话,分别代表了东西方文明之源。马克思曾经赞美说,古希腊的神话和艺术是人类童年时代的美丽的诗,是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具有永久的魅力。而中国的古代文明也孕育了自己美丽绚丽的神话,它们在历史长河中闪耀着奇光异彩。在中希神话中,她们作为东西方民族审美意识的客观化对象,同样是人们眼中美的典范,但却表现出各异的色彩,包含着不同的美的特质。
一.中希女神的审美差异
(一)女神外形审美上的差异
在对女神的外在形态塑造上,中国神话显得很有特点,除了嫦娥等少数女神外,许多女神在今天看起来也许都有些怪模怪样。她们虽贵为女神,但也并未被刻意美化,神的形状往往被塑造成半人半兽状。众神中的女首领西王母“其状如人”,却“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山海经·西次三经》),简直像个妖怪,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才逐步人化,到班固《汉武帝内传》中的西王母,其相貌与装饰皆酷似人间帝后。而人类始祖母女娲为人身蛇躯,到了文明已高度发展的东汉末年,她依然保持着半动物化形象。还有九天玄女,她的模样是人首鸟身。至于黄帝时期的嫫母,只为“但有德,帝纳之”,事实上长的“锤额戚,形粗色黑”,更是极丑之女。
与中国女神的千奇百怪不同的是,希腊神话中众女神都具有人的形体,个个体态婀娜,相貌俊美,容貌气度都超出凡人一筹。神后赫拉之端庄美丽,智慧女神雅典娜之优雅明慧,美神阿佛洛狄忒之妩媚娇艳,都是以人自己为模式创造出来的追求形式美的典范。她们可以称作是人的完美外现,集中代表了希腊人对人体美的最高理想。尤其给人印象深刻的是旷世美女海伦,从帕里斯看到金苹果里她的笑容开始,从阿伽门浓迎娶她的姐姐却意外被她吸引开始,从帕里斯无法移开的眼神开始,她的美被一步步散播开来。文中虽未直接用语言来谈她的美,但为争夺她却引起了一场长达十年的战争。从这里我们也就可以想象古希腊人是何等的醉心于这摄人心魂的魅惑之美了。
(二)女神审美价值观上的差异
中国女神模样虽怪异,精神美却胜过外在美,社会性形象突出,始终如男神一样承担沉重的社会责任,其行为更多的以社会大义大利为准绳,有一种集体主义倾向。从女娲身上可以看得很清楚,她不仅以黄土造人成为人类的创造者,而且炼石补天是世界秩序的稳定者。小小的精卫鸟竟然衔草木以填沧海,不让它再去危害后人,这份执着,这份坚韧,是何其的崇高,何其的悲壮!可见,中国神话的女神重在渲染和赞扬其内在品质上的光芒,外在行为上的高尚无私。她们都背负着崇高而又沉重的社会责任和使命,对个体生命的丰富多彩没有多少顾及。嫦娥奔月、高唐神女倒是多少涉及了个体生命本能的一些问题,但那种轻松浪漫中仍然表现出了与古希腊神话不同的色彩。
如果说中国女神具有善之美,那么古希腊女神则具有真之美。她们或爱或恨,毫不掩饰,其行动更多地听从生命本能的呼唤,极力张扬生命的活力,个人主义色彩相当浓厚。天后赫拉出身高贵并且拥有世上仅次于她丈夫的崇高权利,但她并不具备多少使命感,相反却从不掩饰自己性格中无处不在的女人的嫉妒与骄傲蛮横。最能体现对人的自然私欲及情感肯定的希腊女神阿佛洛狄忒,爱神和美神兼于一身。作为人类情欲的象征,她主管人间的情爱,体现了古希腊人对情欲的崇拜。同是她又是美的象征。美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名女神作为爱与美的集中代表?自有美学以来,众说纷纭。但是如果我们把这种追问一直延伸到神话,古希腊人的看法大概是美与性爱与快乐联系。科林伍德说过“如果回溯到希腊,我们将会发现,美和艺术之间毫无关系……在柏拉图那里,美的理论并不涉及诗的理论或任何其他艺术理论;它首先是涉及性爱的理论。”可见,在希腊人的生活中,对个人情爱和快乐的享受是十分重要的,这种对爱神的崇拜实际上反映了希腊人对情欲、爱情的看法:崇高的理想爱情与完全肉欲的享受要同时拥有,而事实上希腊人也意识到在追求自己欲望满足的同时,也要适时懂得克制。
希腊神话中爱神的极度活跃与中国神话中的爱神的隐晦缺失事实上反映了中西方人对情欲的不同态度。阿佛洛狄忒的存在代表了西方人对私欲的关注,认为每个人都可以最大限度的满足自己的情感和愿望,对情欲的享受是持一种开放的、坦率的态度的。比起希腊神话,中国神话里少了一份生命激情的热情绽放,多了些内敛厚重。
二.中希审美意识差异的原因
造成中希审美意识差异的影响因素是十分复杂的,这里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自然地理环境差异
中希两国分属海洋民族和内陆民族,它们孕育了各不相同的神话的土壤。中国的祖先生活在一片富饶而辽阔的陆地上,光热水土组合良好,利于耕种。只要风调雨顺,祖先通过辛勤的劳动,基本可以维持温饱。正是这种环境形成了我们民族厚重、深沉、内敛的性格特征。这也是中国女神的主要神格特征。那种自给自足的生活使中国人及神都产生了一种以内倾性为特点的性格,注重内心修为。所以中国的女神们承担了沉重的社会负担,表现出一种救世祖形象,勤勤勉勉地救苦救难,品行高尚。
而希腊大陆多为荒凉不毛的山区,这失却了中国的先民们那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安于耕种的先决条件,生存环境迫使他们去航海、去冒险。这种生活造就了希腊人自由奔放、崇尚智慧、敢于冒险、勇于征服的性格特点,使其性格带有明显的扩张性,开放性,产生了人定胜天的思想,因此希腊神话中强调以人为本,神明也与凡人同形同性,连人的一些缺点神明也都具有。所以希腊的女神们都显然是女人们的精彩再现,性情多半泼辣俏皮,有很多自私罪恶因素。
(二)历史文化差异
从时代背景看,中国神话产生的时间要比希腊神话早得多,受图腾崇拜和母系氏族中女性崇拜的影响也比较大。野兽被当时的中国人视为神圣的宠物受到尊敬,于是崇拜神灵与崇拜野兽统一了起来,从西王母的神话中我们就可以看出神话中人兽合一的形象。相对地说,希腊的历史比较短,当他们出现在历史舞台上的时候,母权制已经让位给了父权制,其神话是原始社会父权制的产物,离开远古的图腾崇拜时代已经很遥远了,他们没有了“图腾崇拜”的观念意识,自然物的形象被看作是人所遭受到的变形。因此,他们在神话中塑造的形象是人的形象。他们赞美人的肉体,强调人的个性,崇尚人的个人意志、情感,集中体现了西方人性理念的充分发展,所以希腊神话中的神就是人的完美表现,外表俊秀,内心丰富。
(三)民族心理差异
中国神话的基本特点即是对社会、政治等世俗生活方面的“德”的尊崇。在中国古代社会意识里,值得崇拜的不是力,而是力所体现的道德含义。圣人倡导的人生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中,立德被奉为太上。这点反映到神话中,则表现为中国女神的骨子里弥漫着传统儒家伦理道德的云雾。中国女神具有概念化、类型化的倾向,疏离了女性生命与生活的本真,以至沦为男权社会伦理道德标准的概念和符号。西方没有儒家伦理道德的束缚,他们很少受到道德上的规约。关注个人,追求自我成为主流。希腊神话中的女性形象全然没有什么伦理标向,她们是非恶非善的凡人俗女,有最率真的个性和最本真的表演,突出的是人物矛盾复杂的情感世界和特立独行的个性特征。
神话是民族精神最集中、最本色的闪光,是民族文化最悠久古老、最顽强健壮的生命之根,在某种意义上说,神话不仅是各民族文学的源头,也是各民族文化的源头,其中蕴含着民族的哲学、艺术、宗教、风俗及整个价值体系的起源。我们把中西女神不同的美作比较决不是要厚此薄彼,事实上,透过神话中的女神,透过不同的审美观,我们确实触摸到了文化深处的某些东西。西方的审美意识铸就了西方人的无拘无束,个性张扬,这促进了西方科学、文化、艺术和民主政治的飞跃发展,却也给西方社会带来了许多难以治愈的痛疾。中国特殊的审美观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人的个性,但也为我们民族历经千年风霜却不朽、坚韧不屈地支撑起民族振兴的大厦给予了无尽的精神财富,真可谓是各有千秋。
参考文献:
[1]古斯塔夫·施瓦布:《希腊古典神话》,曹乃云译[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年。
[2]谢选骏:《神话与民族精神》[M],山东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3]袁珂:《中国古代神话》[M],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年。
[4]李玉莲:《中希女神比较谈》[J],《外国文学研究》,2001年第3期。
[5]杨帆:《希腊神话中的女性形象探究》[J],《科教文汇》,2008年1月中旬刊。
[6]王颖:《古代希腊神话与中国神话女神形象探究》[J].《文学评论》,2006年第3期。
[7]潘世东:《文化哲学视野下的中、希神话之比较》[J],《外国文学研究》,2001年第3期。
[8]张绪云:《从希腊神话看希腊女性社会地位的变迁》[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9]吕海涛、于淼:《浅析希腊神话与中国神话中之异同》[J],《学术交流》,2003年9月第9期。
张豪义,教师,现居湖北郧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