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9期 ID: 157269

[ 王红艳 文选 ]   

让语文课堂魅力四射

◇ 王红艳

  语文课堂应该弥漫着浓浓的诗意,充满着个性的自由,洋溢着厚重的人文气息。这里有情意的对流,爱憎的碰撞,真情的欢歌;这里有哲理的启迪,思想的点燃,认识的升华;这里还有趣味养成,美感熏陶,价值的认定。那么怎样使语文课堂如此魅力四射呢?
  
  一.凭自身的文学修养,感染学生
  
  教师要有丰厚的文学修养,多元的文化吸收,使教学富有文学色彩、生活情趣,让学生在活跃的气氛中得以感化并掌握知识。
  
  l.夯实底蕴,吸引学生。语文课堂是一个洋溢着浓厚文化气息的精神家园。要想让学生喜欢语文,教师必须要有较为扎实的语文功底和深厚的文化积累,只有这样,才可能“厚积而薄发”,才可能在课堂上引经据典、挥洒自如,才可能吸引学生、感染学生。如教《归去来兮辞》一文,我用了这样的一段结束语:“在我们即将走出课堂,走向生活的时候,请大家静心思考:在当今社会,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我们是否给自己的张扬个性留下一些淡泊的空间;面对世事的纷纷扰扰,我们是否给自己的理想留下了一方宁静的天空;面对尘世的种种诱惑,我们是否守护了自己的精神家园?衷心祝愿在座的各位同学在未来的人生之路上活出心灵的自由——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震撼人心的语言往往就只需那么几句,这一段结束语所化用的经典语句,大大增添了这堂课的内涵。
  
  2.才艺展示,征服学生。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也都有自己拿手的方面,要充分发挥这些个性特长,经常在学生面前“露一手”,这样会赢得学生对你的崇拜。没有崇拜就没有教育。字写得好的,越发要把每一次板书写得像字帖一样;文章朗读得好的,越发要读得像播音员一样。总之,教师的本事越大,魅力就越大,赢得学生崇拜的砝码就越有分量。
  
  二.凭语文的自身魅力,吸引学生
  
  1.佳作美文,让学生赏析评论。拿到一篇课文之后,用批注的方式进行阅读,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有学生在读了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之后,在末段作了如下批注:“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他曾不为五斗米折腰。这是多么旷达的胸怀,只有做到不追名逐利、不随波逐流,才有可能写出那么多闲适清新的田园诗。”这种感想式的批注,不仅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把握文章主旨,而且还有利于培养他们对问题的分析和判断能力,这对于写作也是相当重要的,真可谓一石二鸟。
  
  2.名家名篇,让学生广泛阅读。文学名著都是经典性的优秀作品。怎样使学生学会品味欣赏呢?虽然影视作品中已对一些名著有所演绎,但原著作品中的某些情节,如恢宏的场面、细致入微的内心刻画等确是影视蒙太奇所望尘莫及的,这正体现了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所以我鼓励学生看书看原著。
  
  三.凭教学的艺术魅力,引导学生
  
  教学是一种艺术,语文教学理应让学生快乐、喜悦、迷醉。知识本是无所谓情感和魅力的,但是有情的人能让其充满温情,有魅力的教师能使无魅力的知识充满魅力。
  
  1.情境学习,提升兴趣。创设情境,可以使课堂由“平面”变得“立体”,从而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的新课导入时,我化用了《幸运52》中的答题形式,我说:“请同学们根据我的描述说出这是一个什么人物?A他拥有渊博的知识,称得上是天下第一博学的人。B.他反对苛政和武力讨伐,主张以仁政治国。C.他是我国第一个办私学的人。D.他是我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这种导课形式可让学生更全面了解孔子其人,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2.实践运用,强化学习。生活是语文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教师应当把学生引向生活,比如,让学生找身边的不规范字,为身边的实物写广告词,介绍家乡的民间艺术,搜集整理对联等。生活中的语文学习,促进了课堂教学。
  在语文教学中,我追求惟美与诗意,寻找创造与感动,弘扬浪漫与理想,作为传承中国语言文化的教师,我们没有理由不去精心打造语文课堂,我们没有理由不让语文呈现激情四射的语文魅力。
  
  王红艳,教师,现居辽宁瓦房店。
  

让语文课堂魅力四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