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同学们,今天这节作文课我们来学习“如何写出人物的个性”。下面先请同学们看两个片段,然后分析讨论。
片段一:(选自孙犁《荷花淀》)
女人抬头笑着问:“今天怎么回来得这么晚?”站起来要去端饭。
……
女人的鼻子有些酸,但她没有哭,只说:“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了。”
片段二:(很晚丈夫才回来……)
女人抬头瞪着他说:“死到哪里去了,这么晚回来!没你的饭了。”说着,拍拍手站起来要往灶间去。
水生坐在台阶上说:“吃过饭了,你不要去拿。”
女人又坐在席子上。她望着丈夫的脸,她看出他的脸有些红涨,说话也有些气喘。她问:“有事快说。我知道,回来晚了准没好事。”
水生咧嘴笑了,“你看你,尽瞎猜。”四下看看又说,“爹呢?”
“你还有爹呀!早睡了。”
“小华呢?”
“你甭跟我打岔,到底有什么事,你倒快点说啊!”
水生小声说:“明天我就要到大部队上去了。”
女人停下手里的活儿,怔了一下,站起来,并不看水生的脸:“不就是这么点事嘛,又是问爹,又是问小华的,我给你弄点饭去。”
水生一把拉住她:“我吃过了。今天县里开会,会上决定成立一个地区队。我第一个举手报了名的。”
女人的眼睛有些红润:“你要不积极,爹和我都不依你。”
师:看完以后,你们觉得两个片段中刻画的女人一样吗?
生:不一样。(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
师:怎么不一样呢?
生:片段一中的女人温柔、体贴,而片段二中的女人泼辣、爽快。
生:片段一中的女人温顺,对丈夫及其依恋,而片段二的女人就显得大大咧咧多了。(学生们附和着)
师:你们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呢?
(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说开了)
生:看到丈夫这么晚回来,片段一中的女人“问:‘今天怎么回来得这么晚?’站起来便要去端饭”,可见对丈夫关心、体贴,而片段二中的女人却说,“死到哪里去了,这么晚回来!没你的饭了”,显得比较泼辣。
生:不过,片段二中的女人虽说泼辣了点,但对丈夫还是关心的,从下文“说着,拍拍手站起来要往灶间去”可以看出。一句看似与上文矛盾的话,其实恰恰表明这个女人是个刀子嘴豆腐心。
生:片段一中当女人看到丈夫笑得不像平常,便问“怎么了,你?”,这一问充满了对丈夫的关切。
师:那这一问能否换成“你,怎么了?”?
生:不行。原文中“怎么了,你?”是一个反常规的句式,以此来突出“怎么了”,表现出人物那种焦急、体贴、关心等复杂感情。而“你,怎么了?”就显得平淡多了。
师:面对同样的场景,片段二中的女人又是如何说得呢?
生:“有事快说。我知道,回来晚了准没好事。”“你甭跟我打岔,到底有什么事,你倒快点说啊!”
师:一对比,片段一中的女人心细、体贴和片段二中的女人粗疏、泼辣就更清楚了。
生:当女人知道丈夫要参加大部队时,片段一中的女人“低着头说:‘你总是很积极的。’”,这句话中的“总是”,反映了女人得知这一消息后的复杂内心,既带有一种嗔怪,又带有一种自豪,可以看出女人对丈夫是依恋的,但对丈夫的事业是支持的。片段二中的女人,“不就是这么点事嘛,又是问爹,又是问小华的,我给你弄点饭去。”虽说大大咧咧,少了些缠绵、依恋,但最后一句,明知丈夫已吃过饭了,还说“我给你弄点饭去”,这恰恰流露出了女人想掩饰自己得知丈夫参加大部队消息后的情感变化,由此可见,她应该是个外柔内刚的人。
师:分析得很好。下文中,我们同样可以看到这一点。“女人的眼睛有些红润:‘你要不积极,爹和我都不依你。’”嘴上虽说,“你要不积极,爹和我都不依你”,但眼睛还是有些红润了,对丈夫毕竟还是不舍的。
师:片段一中“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这句话也很值得玩味。大家思考一下,我们能否把句中的“。”改成“,”?
生:不能。如果改成“,”,这个句子就成了一个转折复句,意义的重心就落在了后半句,那就说明女人是不开明的,拖丈夫的后腿了。从上下文可以看出,女人说这句话应该是发自内心的,她是理解和支持丈夫的。
师:既然是不拖后腿,理解、支持丈夫的,那女人为什么还说“家里怎么办?”?
生:句子中前面用一个“。”点断,首先表明了态度,她是理解、支持的。“家里怎么办?”摆出家里的困难,并不是想拖丈夫的后腿,而是想要丈夫的理解,需要丈夫的安慰,这样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因为毕竟她也是个女人。
师:同学们分析得都很好。通过刚才分析,我们看到两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呈现在了我们面前。同学们,你们想一想,这两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文章是怎么表现出来的呢?
生:主要依赖于人物语言。(有了前面的分析铺垫,学生们还快达成了共识)
师:对,主要通过人物的语言。言为心声,一个人物的语言能很好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刻画人物形象。片段一选自著名作家孙犁的作品《荷花淀》,主要通过对话刻画了水生女人的性格特点,而片段二则是对这一片段的改写,通过人物语言的改写,刻画了一个个性不同的水生女人。在这里,人物个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物语言的刻画,而人物语言的精雕细刻,使人物形象变得更为鲜明。从刚才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要写出能表现人物鲜明个性的语言,必须抓住以下几点:一、人物语言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即什么人说什么话;二、人物语言要符合特定情景,即什么场合说什么话。三、??人物语言要精练,描写不能有话必录,拖泥带水,而应该挑选那些最能体现人物思想品质、性格特点的人物语言加以重点描写。总之,要做到如鲁迅所说,“如果删除了不必要之点,只摘出各人的有特色的谈话来,我想,就可以使别人从谈话里推见每个说话的人物”。
师:明白了这些后,我们不妨来模仿片段中运用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要求是:①地点:公交车上;②人物:售票员、乘客甲、乘客乙、乘客丙;③设计一个情节,要求运用对话来展现不同人物的个性。模仿时不妨先确定人物个性,然后想想这样的人在这样的场合会说些怎样的话,然后挑选其中最能表现个性的加以提炼概括,最终形成文字,完成后可以像刚才分析片段那样,分析一下所写人物语言,看看是否能分析出人物个性,如果没有,则需要加以修改,直到能比较清楚地看出为止。
(不一会儿,学生陆续完成了作品,选择其中两件加以展示)
片段一:(公共汽车上)
“你怎么还把桔子皮拿在手里,还不扔了!”
“扔在这里,不太好吧?”
“有什么不好的,我不也扔了吗?没事!”说着便一把拿起桔子皮扔到了车厢里。
“喂,你讲不讲卫生啊!怎么可以把桔子皮扔在这里。”说着便捡了起来,顺手丢到了车外。
“什么讲不讲卫生,扔到车外还不是一样。”
片段二:(拥挤的车厢内,售票员正在售票,不小心踩到了一位乘客的脚)
甲:“你白痴啊!干嘛踩我的脚啦!”乘客甲朝售票员大吼。
售票员:“对不起,对不起……”售票员此时不知所措,脸涨得通红。
甲:“你没长眼啊!这可是名牌耶!”
售票员:“真的很抱歉,我不是故意的,我……帮你擦……”
甲:“如果道歉有用的话,那要警察干嘛!走开啦!”
乙:“喂!你讲不讲理呀?人家已经向你道歉了,你还想怎么样!”
甲:“你说什么?嗳,关你屁事!狗拿耗子!“
乙:“你——”
丙:“算了啦,别人的事少管啦!”丙说着去拉乙回座位。
乙:“岂有此理嘛!哪有这种人!”
甲:“嗳,你很罗嗦哎。怎么?欠揍啊!”
丙:“走了走了,到站了,快去吧……”丙拉着乙就下车。
乙:“大白痴!无赖!你还没买票呢!”乙被拉下车还不忘丢下这句话。
师:同学们的作品相当不错,通过对话把人物的个性鲜明地表现了出来,希望大家以后刻画人物个性时运用这一方法。今天的练笔是:设计一个场景,要求运用对话来刻画班上的某两位同学,不出现人名,完成后作者朗读,其他同学猜,看看通过对话是否写出了同学鲜明的个性。
张建国,教师,现居浙江诸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