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9期 ID: 157324

  

介词“连”的语法化琐议

◇ 范井玲 秦友梅

  “连”最初指古代人拉的车子,由此引申为“连属”,是为动词。唐宋时期,介词“连”具有“包括”、“包含”、“跟……一起”、“带着”等意义,动词性仍较强。从宋代起,“连”具有了表示强调的意思,演化为介词。介词“连”由具有“合、连及”义的动词“连”虚化而来。
  邢志群(2003)提及“连”从动词虚化为介词,总体经历了三次重新分析。我们赞同他的观点,并在其基础上对介词“连”的语法化进行具体的探讨。
  
  一.“连”的重新分析
  
  “连”在主谓句中作主要动词,这种句式称为句源结构。例如:
  (1)是故骈于足者,连无用之肉也。(《庄子·骈拇》)
  句式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后加动词再后加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这是典型的主谓宾齐全的句子,也是基础性的句式。
  
  (一)第一次重新分析
  第一次重新分析是在句源结构的基础上形成的连动结构。例如:
  (2)愿为连根同死之秋草,不作飞空之落花。(唐·李白《代寄情楚词体》)
  (3)必连兵还乡以攻关中。(《史记·高祖本记》)
  连动结构其实就是两个句源结构以并列的地位和形式出现在同一个句子里。如例(3),“连”和“还”各有自己的宾语“兵”和“乡”,而且“兵”和“乡”是施事和受事的关系。“连”和“还”两者没有主次之分,但是,由事件发生的顺序来看,必然是先“连兵”,然后才能“还乡”。两个动词受到动作自然顺序的约束,这是连动式得以发展的基础。
  
  (二)第二次重新分析
  动词是句子的核心成分,每个句子都有一个中心词(head verb),其他词受其支配。因此,句子必然会产生第二次重新分析,产生主次动词。其结构为: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后加次要动词及其宾语再后加主要动词及其宾语。例如:
  (4)“如何是第三句?”师曰:“连根犹带苦。”(《五灯会元·双泉郁禅师》)
  (5)尝发所在竹篙,有一长官连根取之,仍当足,乃超两阶用之。(《世说新语·政事》)
  例(4)“连根”修饰“带”,例(5)“连根”限定“取”。“连”及其所带的成分用来从不同的角度修饰其后的主要动词。另外,如果省略主要动词和其宾语,“连”及其宾语无法支撑起独立的句子。这根本上是因为“连”为非终结动词。其本身不能独立表示一个事件的活动并使之有一个完整的语义结构。在这种情况下,它就要求有另一个动词或动词短语与之配合,并由后者来完成终结的任务。如“有一长官连根”后加“取之”,这个句子才有了结果语(result),才满足了这个句子语义完形的要求。
  
  (三)第三次重新分析
  非终结动词“连”的语义降级,这样就产生了第三次重新分析,导致次要动词“连”进一步虚化,成为介词。句式为: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后加介词及其引进对象再后加动词。例如:
  (6)若能读书,就中却有商量。只他连这个也无,所以无进处。(《朱子语类辑略·卷五》)
  (7)她臊得连脖子都红了。(《现代汉语词典》)
  例(7)“臊”是动词,“连”及其后成分共同作补语。“连”已经不能单独作语法成分,在这里已经演变为介词。并且,“连”与“都”同现,共同组成“连”字句。
  
  二.结语
  
  由此可见,介词“连”的演化路径大概是连动化发展为动词主次化之后又演变为介词,其语法化途径具有典型
  性。“连”在语法化的整个过程中,虽然发生了动词的语义降级,但是其所在的句子的语序等表层结构并没有改变,句法形式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主体依然是动宾语序。总体来看,其语言演变所付出的代价降到了最低,符合语言演变的“最佳条件”原则。
  
  参考文献:
  [1]邢志群.汉语动词语法化的机制[A]. 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语言学论丛(第28辑)[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2]张旺熹.汉语介词衍生的语义机制[J].汉语学习,2004(1).
  [3]刘坚/曹广顺/吴福祥.论诱发汉语词汇语法化的若干因素[J].中国语文,1995(3).
  
  范井玲,秦友梅,女,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

介词“连”的语法化琐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