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9期 ID: 157305

[ 左松良 文选 ]   

排序题解题指要

◇ 左松良

  排序题是语文单项训练的一种题型,它对训练学生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颇有裨益。排序题所选材料是打乱了句子次序的语段。语段其实就是相对独立的短文,有着体现文段语言的连贯性和逻辑排列的诸种特征。鉴于学生解题有一定的困难,我从学生解题的规律入手加以指导,实践下来,效果颇佳。
  
  一.看语段是否按时间(事物的发展变化)顺序排列
  
  例1:下列句子顺序正确的一组是()(注:以下例题,题干略)
  ①青年期是记忆最好的时期。②老年人记忆力随着大脑功能的衰退逐渐下降,“近期记忆”不好,而“远期记忆”却比较牢固。③儿童的大脑发育未完成成熟,因此“直观记忆”能力较强。④成年人生活经验比较丰富,语言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强。⑤不同的年龄有不同的记忆特点。⑥有的学者估计,人到六十岁到八十岁,记忆只是最高水平的一半左右。
  A、②④①③⑤⑥ B、⑤③①④②⑥
  C、①③②④⑤⑥ D、①③④②⑥⑤
  思考:第⑤句“不同的年龄有不同的记忆特点”显然是总起句。因为其它句子是从“不同年龄”和“不同记忆特点”两方面说明总起句的,从逻辑关系来看应是总分关系。又因为关于老年人的记忆特点是由两个句子组成的,用以强调记忆遗忘曲线规律,而其它句子都是一个句子,只有一层意思。所以除第五句总起句,其余五句以③①④②⑥的顺序,由儿童到老年,按时间顺序入座,本题的答案是B。
  例2:①我们在规划现代化建设蓝图时,把科技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②在二十一世纪里,我们将实现科学和教育的腾飞,使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始终沿着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不断前进。③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改革开放二十年来,中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④最近我们又决定,由中国科学院率先进行建设国家知识创新体系的试点工程,就是要从下一个世纪中国发展的战略需要和世界科学前沿的前景出发,明确新的科技目标,调整现行的运行机制,力争取得更多更大的科技新成就,真正搞出中国的创新体系来。⑤邓小平同志提出的“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正是成为中国发展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
  A、②①③④⑤ B、③⑤①④②
  C、③④①②⑤ D、④⑤③①②
  通读全段,我们可以从②③句来判断作者在回顾历史,即按时间顺序从二十世纪直到二十一世纪我国在科学和教育上取得的成就。所以,应将③句放首句,②句放在尾句,⑤句引用邓小平著名诊断。①④句是写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的使科学和教育腾飞的有关措施,所以这三句是总分顺序,排列应是⑤①④。本题答应是B。
  遇到按时间顺序排列的语段,解题时需考虑:甲比乙早,丙比乙晚或乙是甲产生的,丙是乙产生的这样的规律性的因素。
  
  二.看语段是否按空间(事物的存在)顺序排列
  
  例3:①峰前清溪环流,寒泉明冽,给人清幽之感。②峰上杂草丛生,苍翠四幂。③峰下岩洞幽深,千回百转,曲折相通。④峰高数丈,虽非崇岗峻岭,然而怪石嵯峨,山势玲珑。
  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
  C、②③①④ D、④②③①
  思考:④句对山峰作概括介绍为总起,与①②③句的关系是先总后分,符合逻辑。①②③句,按先“峰上”,再“峰下”,后“峰前”,从上而下,按②③①空间顺序排列,故答案为D。
  例4:①“一片白,那是窗”。②一片蓝,那是墙。③……只在树与树之间露出一些建筑的线条。④一排整齐的图案式的屋瓦。⑤一角活泼翘起的屋檐。(本语段摘《我的空中楼阁》)
  A、①②③④⑤ B、②①③⑤④
  C、③⑤④②① D、②①④⑤③
  思考:标示该语段出处起提示作用,同时也降低了解题难度。学生如熟悉课文就不难看出观察角度是站在山下,仰视小屋,因其远,所以只能看到“……树与树之间露出的一些建筑物的线条。”所以,③句应为首句。因为远,又有树,所以先看到“屋檐”,然后看到“屋瓦”;看到“墙”,看到“窗”。应该都是建筑的某一局部。而从这个局部来看也有“先”、“后”,“上”、“下”的次序,本题正确答案是C。
  遇到按空间顺序排列的语段,则要注意标示距离远近,方位上下左右等词语。
  
  三.看语段是否是按逻辑(表现事物的内容各方面的内在联系或事物性质)顺序排列
  
  例5:①但是他们不是历史的脊梁,他们像蛛丝一般无力,绊不动历史的脚步。②自然就不免有清谈者,有酣睡者,有摇头者,有彷徨者,有哭泣者。③行程是艰难的。④历史在前进中,不免有挫折,有迂回,有失败。
  A、③④②① B、①②③④
  C、④②①③ D、③①④②
  思考:③句总起全段。②④句把历史前进中遇到艰险的人们的种种表现与过万重山时遇到艰险时人们的种种表现作类比(因为前文已对后者作了种种描写,所以这里省略)。因此第二次选择顺序为④②,然后用①句转折句“清谈者,酣睡者……”的表现,用以突出那些敢为天下先的英雄,所以①句应安排在尾句。本题答案为A。
  例6:①旧记载中还有一些稀奇的品种,如细长如指形的“龙牙”、圆小如珠的“珍珠”,因为缺少经济价值,现在已经绝种了。②顶端叫果顶,浑圆或尖圆。③蒂部周围微微突起,称为果肩;有的一边高,一边低。④荔枝呈以及形、卵圆形或圆形,通常蒂部大,顶端稍小。⑤两侧从果顶到蒂部有一条沟,叫做缝合线,显隐随品种而不同。
  A、①⑤③②④ B、⑤①④③②
  C、④③②⑤① D、④②③①⑤
  本题是从《南州六月荔枝丹》这篇说明文中摘选的。从全段看是介绍荔枝形态的。而点出“荔枝”一词的只有第④句,其余几句都承前省了主语“荔枝”,所以,第一次选择将第④句放在首句。具体介绍外形是按整体到局部这样的逻辑顺序排列的。④③两句体现整体,②⑤两句介绍“顶端”(果顶)和“两侧”,属于部分。从整体到局部说明顺序是由大到小,从上到下到侧,因而第三次选择应为④③②⑤。而第①句是介绍“稀奇”品种,从全段来看是从一般(④③②⑤句)到特殊(①句)的顺序,所以第①句应排在本段末句。综上分析,正确答案应为C。
  遇到按逻辑顺序排列的练习题,则要抓住文段内容上的内在联系,结构上的内外,整体与局部以及变化上的动静、光线上的明暗、认知上的浅深等因素来判定。
  
  四.注意知识的综合性和迁延性
  
  例7:①《死水》的文字色彩浓烈。②如:“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霉菌给他蒸些彩霞。”③“也许铜心要绿成翡翠,铁罐上锈出几瓣鲜花”;④它是以美的词藻写丑。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①④②③ D、①④③②
  思考的第一步:从语段上看,是赞美《死水》文字色彩优美的。所以第①句应在句首。其次再索引诗句:“霞”,“花”押韵,判断出②③两句,不是②在前,就是③在前。但②句的“再”说明该句应在后。分号标点可以判断③在②前。再看第④句,如果放在最后,则该文段应为总——分——总结构。然而,该文段从形式上看是赞其“色彩浓烈”的,但从内容上来看,却是把“丑”的事物“油腻和霉菌”、“铜绿”和“铁锈”——写美的,所以它应该排在①句的后面,同为总起句。本题的答案为D。
  从例7我们不难看出该题综合性很强,要鉴别逻辑上的总分关系,还要检测诗句的重组能力,了解诗歌的韵律,以及分析文段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这里我们需强调的是:因其难度,这种练习题,并不局限在课文里选题,而多在课文外选题,注意了知识的迁延性。因其深度,排序题的练习,多安排在高中阶段。那种单纯的按时间或空间顺序的练习题并不多见。即使是以时间或空间顺序为主的练习题,也兼及其它顺序,如例1到例4题。有些综合性强的选题,我们难以区分究竟以什么顺序为主。因其广度,有些练习题还涉及多种知识,写作手法,表现技巧等。如例1到例7,文章的体裁、诗句的融合、诗歌的韵脚、文句的排比甚至标点符号的考查都有体现。
  掌握排序题的解题规律,不但对学生解排序题,而且对解选择题,以及攻克阅读题都大有裨益,不可忽视,也可以视为应对高考试题的辅助性的单项训练。所以,排序题的练习,也是语文学习的至为重要的一环。
  
  左松良,江苏建湖县第二中学教师。

排序题解题指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