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9期 ID: 157250

[ 李红艳 文选 ]   

课堂教学中语言训练的原则及策略

◇ 李红艳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的推进,我作为一线语文老师越来越感受到,要教好语文,语言训练是至关重要的。很多教师都误认为只要冠以“训练”就是与新课程背道而驰,其实不尽然。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当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实际教学中进行语言训练能引领学生走向生命价值的思考,在潜移默化中完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进行语言训练能增加语文教学的厚度。进行有效、灵活的语言训练能让学生得到扎扎实实的锻炼。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以语言的工具性为前提的。我们只能强化不能忽视。我们应该让新课程中忌讳的“训练”,重新回归语文课堂,加强语言训练,进行语言欣赏、语言积累、语言运用等语言实践活动,扩充课堂容量,使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一.原则
  
  死板的语言训练只能束缚学生的思维,并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和表达能力,进行语言训练须坚守以下两个原则: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我们教育的弊端,就是缺乏创造精神和能力的培养。而对这种教育的校正则是让学生主动参与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实现自我的发展。教师必须从“知识本位”转变成“以人为本”。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只有启发学生的生命的自觉意识,让学生自主、自觉地成长,成为自主发展的人;要善于发现学生不断成长的内源动因,探索生命成长的内在规律,使学生的创造力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人的学习是一个情感和认知相结合的精神活动。教育应培养认知和情感合二为一的完整的人。三维目标是个整体,落实一个必然牵动另外两个。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一个,“化”及其余,从知识到能力,从能力到智力,直至情感价值观的,实现迁移,使学生耗时少、收效大,融会贯通,真正获得发展。教育教学总的目标是培养人,培养具有良好素质,符合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教学活动的开展要确立起人的尺度,关注学生的协调发展。
  
  (二)坚持有效性原则
  一切教学活动必须让学生有所得,使学生获得三维学习目标的共同提高,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有效教学最终积淀下来的是一种思维方式和精神,使学生获得可持续发展。现代教学理论把教学分为记忆性水平、理解性水平和思维性水平。思维性水平不但要求学生记忆、理解而且更强调学生始终处于“跳跳摘桃”的状态之中。语言训练要充满自由度和思维的厚度。
  适合的语言训练才是最有效的,适合文本的审美解读充满魅力,适合学生的训练才有效果。例如:《伟大的悲剧》中,斯科特将“我的妻子”改为“我的遗孀”,表现了十分复杂的感情,这是个让人心碎的细节。如果在识记词语时,只是让学生读读写写,学生是很难体会“我的遗孀”蕴涵着“我对妻子”的深爱和歉疚。那么这样的词语教学就是失败的、无效的。
  
  二.策略
  
  课堂教学中存在轻工具性重人文性,轻过程、方法而重结果的严重问题,矫治这些问题成为当前课堂教学的紧迫任务。语言训练能有效地弥补这些缺陷,进行语言训练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一)创设情境
  教师授课的目的不在于使学生以特定的方式获得特定的知识体系,语文知识的学习建基于情感体验,由此追求审思性阅读,真实的表达和灵动的感觉。师生在课堂上面对语言时,要以心灵的体验去赋予形象感性的意义,从而形成融入个人生命的语言。
  课堂上教师要把语文教学变成一个实践系统,变成学生连续的生活情境。教师要有设置情境的主体自觉,努力设置符合文本的且与学生作为一个人的主客观要求相联系的情境,使学生身心活跃,热情高涨。创设情境要注意选择能促进其创造、发展,形成正确观念的内容;尽量使情境充满情趣,情趣性使情境生动,让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被吸引,情感和思维被激发,使其身临其境地体验、感悟形成个性化语言。
  
  (二)深入浅出
  教学应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之心,深入作者之心,深入事理之心,并求得事理知心;同时教学的呈现应该是浅显的,易于学生接受。教学中要做到深入浅出,把教学变成对教材的人性化处理的过程。不能机械地简单地进行语言训练,语言训练要灵活多样,或化大为小,或化难为易,或化繁为简,或化虚为实,这样的语文课才有亲和力和生命力。
  知识是静态的,教学是动态的。教师要做到用学生易于接受、乐于接受的方式呈现知识。知识可能是科学的、预设的,但教学中可以用感性体验的生成方式呈现;知识可能是疏离的,但在教学中可以用互相联系的方式呈现;知识可能是单独的、细化的,但教学中可以用整体的、立体的方式呈现。例如:学习《信客》时,要求学生用短短的几分钟掌握大量词语是不可能的。教师可以先安排学生读课文划生字词,接着识记理解生词,后请学生选取词语来复述课文。这可谓一箭三雕,既理解了词语又表达了语言,还了解了文章的内容。
  
  (三)寻找支点
  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语文教学切忌蜻蜓点水,面面俱到,而应根据课文的特点,学生的语文素质发展需要,选择一个最佳切入点,循序渐进。与锁定目标和按部就班的程式化教学相比,多维的视野和灵动的话题,柳暗花明,别有洞天。
  以原文句子为支点来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及情感体验。例如:学习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可根据原文诗句描述北国雪景。学习《雨说》可根据诗歌的第二节内容用一两个词语概括雨的形象。以文本情境为支点来抒写情怀,感悟文本。例如:学习《雨说》可以请学生以“我是温柔细密的春雨”为开头写几句话。以文本形象为支点来提高审美情趣,发展思维。例如:阅读《繁星·春水》,可请学生填写句子:母亲你是(),我就是(),我()。
  
  (四)抓住空白
  作品是一个布满了未定点和空白的图式化结构,作品的现实化需要读者在阅读中对未定点的确定和对空白的填补。如:《红楼梦》中林黛玉临终前说:“宝玉,宝玉!你好……”作者在此省略了谓语成分,但潜台词十分丰富,是爱、是恨、是怨、是悲?……留给读者无尽的想象。文本的空白点,召唤读者填补。
  教师要充分利用“不确定性”和“空白”进行思维训练和语言训练,帮助学生利用期待视野去填充空白。多角度多侧面地去理解文本的不确定性,就能把文本的理解推向更高的境界,而且有利于想象力和创造精神的培养。例如:童话《皇帝的新装》结尾意犹未尽,有很多的不确定,可以请学生续编结尾。又如:《孔乙己》中孔乙己好长时间没来咸亨酒店,什么原因,可以启发学生叙述孔乙己的遭遇。
  诗人瓦莱特的《人与贝壳》中有这样一句名言:“每个字都是一个无底洞。”语文教学中处处要有大眼光,又要处处落实在语言文字上。教师要启发学生用心感悟言语,领略其背后的底蕴;同时课堂上要加强语言训练以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李红艳,教师,现居江苏铜山。

课堂教学中语言训练的原则及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