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语言是语言学术语,它有狭义、广义之分。狭义的“副语言”,又称说话的声音,指有声现象,一般是指说话的语音、语调、语速、语气等。它们伴随着语言来表达信息的真正含义。广义的“副语言”既包括狭义的副语言,在此之外,还指无声而有形的现象,即与话语同时或单独使用的面部表情、手势、眼神等,这些副语言也能表示某种意义,一般有配合语言加强表达能力的作用。副语言是一种特殊的语言。有时是动态的,也就是动作语和表情语;有时是静态的,也就是姿态语或服饰语;有时又是介于两者之间的【1】158。
一.在新时期,高校需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当前,大学生压力大,尤其是学习、生活、感情、求职方面,心理问题比较严重,随着大学生本身的成长、阅历增加、知识视野开阔,思维的发展、知识结构的形成,不像中学生那样盲从老师,容易管教,这对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造成一定困难。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种种问题,一方面是与他们自身所处的心理发展阶段有关,同时也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分不开。大学生一般年龄在十七八岁至二十二三岁,正处在青年中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这个时期青年人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面临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等问题时,心理矛盾冲突时有发生,如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理智与情感的冲突、独立与依赖的冲突、自尊与自卑的冲突、求知与辨别能力差的冲突、竞争与求稳的冲突等等。这些冲突和矛盾若得不到有效疏导、合理解决,久而久之会形成心理障碍。特别是在我国当今的教育背景下的当代大学生,在中学时期,由于家长的过度保护、学校的应试教育,使得学生生活内容很单调,几乎是全身心投入学习,以至于学生的实践能力、生活自理能力、抗挫折能力都很差,这使得学生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挫折承受力,在学习、生活、交友、恋爱、择业等方面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们中的一些人难以承受,以致出现心理疾病,甚至行为反常、离校出走、自杀等。从环境因素看,高校学生都是中学时期的佼佼者,所以大学生之间竞争比之中学时期更为激烈;当代生活正处于转型时期,经济高速发展,社会竞争激烈,生活节奏加速,求职困难,使人产生了深深的紧迫感和压力感;当下社会开放多元,发展迅速,五彩缤纷,光怪陆离,每个人对生活目标的选择机会增多,难以兼顾的矛盾加剧了内心的冲突,产生了无所适从的焦虑感。
凡此种种,对不断变化的环境适应不良而出现的各种困惑、迷惘、不安、紧张在明显增加,社会的变革给正在成长着的大学生带来的心理冲击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强烈、更复杂。各种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极易造成大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失衡状态。心理素质差的人自然不能适应高速度、高科技、高竞争的环境,心理负荷沉重便容易导致各种心理疾病。大学生的心理状况会严重影响着他们的生活、学习。目前,在许多高校,大学生学习状况不容乐观。许多大学生对学习内容不感兴趣,上课不认真听讲,做各种小动作,看课外书,自学其他知识学问,迟到早退,作业也是敷衍了事,甚至逃课、旷课,频频补考,这对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与和谐的课堂氛围带来一定困难。
二.发挥副语言在高校教学中的作用,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副语言尤其能表现出教师的情绪状况和态度,影响到学生对信息的理解以及交流双方的相互评价。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不论采取何种教学方法,要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都离不开教师精彩的讲解。在影响讲解效果的诸多因素中,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副语言行为也不能忽视,学生可以通过观察教师的副语言来了解教师对他的态度。【2】79尤其在当前形势下,副语言的作用越加突出和明显。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多种原因,国内学校更多的是重视教师学识的丰富,学历层次的提高,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进,高尚师德的养成,而对于副语言则明显地研究不够,重视不够,尤其在高校当中,许多教师认为高校课堂就应当是滔滔不绝的讲述,旁征博引,方足以显示自己学识的渊博和深厚。以至于许多高校教师认为副语言在教学当中可有可无,微不足道,充其量是小儿科的伎俩,不足以发挥大作用,不上大雅之堂。这是一种错误的片面的肤浅的认识。其实,副语言在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我们知道,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现代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尤其在高校,大学生作为自尊心强烈的成人,需要的是老师的充分的尊重和理解。副语言则是润滑剂,适当地运用副语言,可以交流信息,沟通感情,增加互信,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三.高校教师在课堂上运用副语言的具体做法
(一)用积极地情绪去感染学生
教师在课堂上处理与教学相关的事情时,在与学生交往中,一定要学会控制和支配自己的情感,尤其是面对部分心理压力大、心理不够健康的学生的时候,应当设身处地的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身处地地体察当前大学生的情绪感受,尊重大学生,在人格上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用教师良好的师德形象去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感染和鼓舞学生正确面对人生挫折,积极克服困难。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密切师生关系,才能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作为社会普通人,做为社会一份子,也会承受各种挫折、不幸、烦恼,也会伤心、痛苦、抑郁,但是教师必须控制自己的情绪,教师不能把这些负性情绪带进课堂,教师必须把烦恼不快痛苦深藏在心底,用笑脸去迎接学生和每一节课,用自己平静乐观积极向上的情绪去感染学生,把伤心事情忘却,把烦恼抛开,全力以赴上好每堂课,这样是对学生高度负责,也才会赢得学生尊重,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善于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宽容大度地对待学生,尤其是对待学生当中不认真听讲不努力学习不遵守课堂纪律的现象、不尊敬老师的行为以及课堂突发事件,灵活处理,不放纵自己情绪,不过激处事,这样才会赢得学生敬意,有利于和谐的校园文化的建设。尤其当下的大学生是独生子女多,思想活跃,接受新生事物快,这就容易和老师的观念发生冲突,这更要求老师机动处理教学当中的各种不好的行为。
(二)用动作语言去教育学生
教师要注意有效地应用动作语言,巧妙地处理一些不好的课堂行为,婉转地劝解学生,创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和师生关系。尤其在高校课堂上,教师在正规的教学内容和正式的教学语言之外,再配以适量的抬手、摇手、扬手和手指动作构成手语能增加情感色彩、能使学生受到感染、能烘托授课时的气氛和效果,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比单纯的老师讲述效果会更好。副语言的多义性引起意义上的模糊,使对话变得婉转,避免触及要害。高校教师可以充分应用副语言模糊性的特点,对待一些学生的无礼或者过激言行以及各种在课堂上或者课外的极端行为进行灵活处理,避免矛盾激化,可以婉转地平和地处理,言行使学生可以接受乐于接受。人的身体的许多动作都能表达自己的情感意向。例如,点头表示同意、摇头表示否定;皱眉表示不满、啧嘴表示批评,挥手表示肯定、拍头表示疑惑;拍拍肩头表示亲热、竖起拇指表示赞赏等等。教师善于利用副语言行为能正确地向学生传达自己的情感意向,促进学生搞好学习。【3】86
在课堂上,如果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回答得全面完整,这个时候老师如果不吝褒扬之词,把自己的大拇指高高翘起,大学生会很有成就感,会更加努力学习,也给其他学生一个好的榜样,并且所有学生都会感到老师的平易近人与亲切、谦和、慈祥,会感到老师对学生的尊重和欣赏,感到老师对教学的投入,师生关系会更加和谐,课堂学习氛围会更加浓厚。尤其在高校课堂上,学生往往会注意力不集中,心思涣散,做其他事情,例如看课外书,自学感兴趣的东西或者学习各种实用的知识,或者左顾右盼,或者在下面做小动作,这时,老师若使用有声语言制止该生,或者挖苦讽刺部分不遵守课堂纪律的学生,肯定会干扰整个教学过程,而且由于大学生自尊心特别强烈,加之叛逆心理的作用,结果往往适得其反,使得学生更加反感,甚至发生冲突,使得教师威信下降,课堂气氛更差,教学受到很大影响。因为大学生这样做,也许是遭遇失恋,或者学业成绩下滑,或者人际关系紧张,或者各种证书考试失败,或者忧虑未来就业,或者对课程或者教师讲述内容不感兴趣等,或者对教师教学或者处事或者为人不满,总之,都是事出有因。而这时候如果教师用一个恰当的暗示动作,轻轻地走过他的身边,或者在他身边驻足不前,或者轻轻地指一指他的课本,在和他目光对视时冲他摆摆手,或者对着他皱眉,以及时的制止该生的行为,这样,不仅不会影响其他同学听课,而且会比严厉的批评或其他揭示性的有声语言效果更好,更能使学生遵守课堂纪律,专心听讲。
(三)用面部表情感化学生
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善于运用面部表情这最常见的副语言,让每个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尊重、理解和爱心,拂去学生心头的阴霾,调整教学过程,力求师生情感的协调和共鸣。
面部表情是最常见的副语言之一,它能够表达人的多种多样的感情,人们能够通过表情了解彼此的情绪、体验,乃至思想、愿望和要求。课堂教学活动是在知、情两条线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下完成的。【4】87在课堂上,教师的表情应随着教学活动的开展而作出相应的变化。例如,当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做小动作,干其他事情时,教师可以对他阴沉着脸,让他自觉反省;当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流露出专注的神情;当学生踊跃参加讨论时,教师流露出兴奋的神情……良好的情绪,可以加速人的认识过程,而认识过程的加速又能引起良好的情绪效果。教师凭借自己的情绪色彩能感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形成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实践证明,那种始终板着脸缺少微笑、声调不变的机器人似的教师,是不受学生欢迎的。在这类老师的课堂上,学生会产生压抑感、沉闷感,会对学习感到厌烦,学习热情下降,思维迟钝。大学生喜欢谈笑风生、风度翩翩的教师。如果教师上课表情僵化呆板,也反映出教师本身对教材的驾驭不能游刃有余,对学生和生活缺乏热情。前苏联心理学家赞可夫对此批评道:“如果教师像‘教学机器’,学生以‘冷眼相待’,最好的教学方法也是没有用的。”【5】69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教师的眼睛要会讲话,要让你的学生看到你眼睛里的含义;教师的眼睛要会表达感情,要让学生读出你对他们的关爱;教师的眼睛要有目标,要及时锁定,及时聚焦。以目传神——这一词语恰到好处的表明了目光的特殊交际功能,对教师来说,这种功能更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教师的每一种眼神都具有特定的意义;关切、询问、不满、反感、厌恶、期望、理解、尊重、欣赏等等,对于已经是成人并且具有较高素养思想开阔反应敏捷的新一代大学生,都能准确地辨析出其中的细微差别,并根据教师的眼神来自觉矫正自己的行为;学生还会根据老师的眼睛的注视频率来判定对自己的好恶。有一个心理学家说过:“如果你忽视了某个学生,最好的补救方法是下次上课时注意这个学生。”经验丰富的教师最大的特长就是“目中有人”,【6】54即每次和学生接触,总是用亲切的目光主动地捕捉学生的视线,有计划地在环视中不漏掉一个学生,并且注意和学生进行眼睛与眼睛之间的交流。这种目光会使学生感到老师已经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从而引起相关的心灵效应。作为高校教师,面对自尊心、自我成就感都比较强的大学生,更应当在时间有限的课堂上,充分发挥副语言的作用,用自己亲切的笑容和和蔼的眼神面对所有学生,以期达到最佳教学效果。高校教师用微笑和眼神面对每个学生,学生会感到自己被老师重视,感到老师尊重自己,理解自己,学生会自觉收敛自己不规言行。教师的笑更有学问,老师的笑应该是自然的、亲切的、真诚的。自然的微笑是教师的一种魅力,一种力量,它能强化信息的沟通功能;亲切的笑是一种溶剂,它能融化开人与人之间的冰河;真诚的笑是一种催化剂,它能加速人与人之间的化学反应。如果老师在教学中能以微笑待人,而不是板着面孔用语言训斥,那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马加爵的悲剧之所以发生,就在于长期没有人关心、理解和爱护他。如果在他遭遇舍友和同学歧视心理变异的时候,有一个老师在课堂上,始终关注他,尊重他,用亲切的笑容和慈爱的眼神望着他,仿佛朋友一样待他,也许,他濒临崩溃的心理防线也不至于瞬间垮塌,也许还会出现转机。有次上课,一个学生由于失恋精神萎靡,自卑加深,对生活失去信心,这时候老师仿佛朋友一样对待他,他从老师平和的面容和亲切的微笑、关注的眼神当中感悟了许多,受到鼓舞和激励,心头的坚冰慢慢消融,又重新树生活的信心。有个学生比较内向,不善于和人交流,和本宿舍本班级同学关系都不好,比较孤立,于是他对周围环境产生不满,有些悲观厌世,觉得生活乏味,社会冷漠,周围人都很可恶,所有人似乎都和自己过不去,可是,他在课堂上却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尊重、热情和理解,始终看到老师对他的笑脸和亲切的眼神,他逐渐改变自己的偏激的观点,性格逐渐变得开朗起来,和同学关系也融洽起来。
所以,在高校课堂上,教师更应当充分发挥副语言的作用,化有为无,化大为小,把矛盾消解在萌芽状态,极力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与和谐的高校课堂氛围。
参考文献:
[1]朱涣民.浅谈数学课堂教学语言[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02).
[2]李朝.教师的语言能力[J].教育探索,1985(05).
[3]梁茂成.副语言初论[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02).
[4]李春光.副语言问题研究[J].黑龙江大学学报,2004(08).
[5]马晓华.非语言交际在教学中的作用[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6(05).
[6]田华.副语言在话语中的言语特性[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03).
邓天杰,男,福建三明学院中文系教授;王建利,男,福建三明学院中文系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