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教材里的戏剧篇目很多,戏剧教学也是教学中的难点。如何提高学生对戏剧的了解,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和审美能力,既达到教学目标同时又开拓学生视野、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其教学模式和方法值得我们探讨。
一.利用现代教学技术,多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课堂上首先就要通过各种方法不断地保持与加强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充满兴趣地去学习相关知识,从中感受文学艺术的魅力。教师可在课件中插入相应的戏剧演出图片或视频,或带领学生观看由剧本改编的电影,以直观的视听感受让学生来了解剧本。如学习《茶馆(节选)》时,教师根据有关话剧的演出资料,把三幕的舞台背景、道具、场景安排一一组接,以一种更直接的方式向学生加以介绍,然后借助电影《茶馆》的资料,将涉及第二幕的有关人物及其生活环境串联在一组画面中,让学生对照课本的人物说明、背景介绍去一一认识剧中各具情态的形象。做到了这些,再围绕第二幕的内容去认识老舍先生笔下的那个黑暗腐朽的时代,分析剧本情节强烈的戏剧冲突,学生学习的兴趣会更浓厚,目标也会更明确。
二.指导学生揣摩剧本台词
台词是构建剧本的基础,是戏剧文学的灵魂。因此为了更好的揣摩台词,那就得把握汉语语言特点,结合戏剧自身的特点,指导学生诵读。唐代自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教师披文以示情,诱发学生阅读求知的渴望,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读出人物角色的个性特征,进入角色的心理层面。笔者认为戏剧课文的阅读可分为初读、析读两个阶段。初读是对课文的情节梗概、人物特点有一个初步的把握。析读在初读的基础上,上升为更加理性地把握在情节发展过程中人物情感变化下人物的语言。这时的要求不再是自己简单地阅读,而是要有感情地朗读,在朗读过程中感受台词本身的含义,感受话中之话、弦外之音,从而探索到人物灵魂深处的隐秘。
三.在整体感知戏剧,了解人物特点的基础上,将矛盾冲突作为教学的核心
一般来说,有冲突才有“戏”,冲突时戏剧最重要的特征,也是戏剧的生命所在,鉴赏戏剧不能不以分析冲突为关键。在语文课程中,戏剧教学的基本点在于分析戏剧冲突。
因此,戏剧作品的教学,要引导学生了解戏剧冲突发生的背景,分析戏剧冲突的主次,明确构成戏剧冲突的基本内容,分析戏剧冲突具体如何构成,从戏剧冲突的发展过程中探索其思想倾向,认识戏剧冲突的社会意义。
四.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潜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行创造性表演
在学生了解一些戏剧常识,感知戏剧语言的魅力,把握戏剧矛盾冲突的前提下,进行创造性表演,具体操作如下:
1、选拔导演及演员。根据报名情况圈定候选人,再分别阐述各自对剧本的理解以及准备怎么做的想法,最后确定相关人员。
2、观看电影,结合教材讨论。在同学们有了感性了解的基础上,教师指点迷津,进行点评并适当的引导,加强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吸收。
3、由学生自选剧本片段, 自导自演(主要以课本剧的形式进行)。
4、“观众”作评说,“演员”谈体验。
5、全班同学就这次“艺术实践”和全剧内容写出具有真实情感的文章,相互交流并张贴佳作。
这五个步骤,从认知、理论分析到艺术鉴赏,从观、演到写作,从外在媒体(电影)的引入到书本知识的延伸(如剧本的其它部分),就各种能力层次,从教学的各个环节对学生潜能进行全方位地综合开发。这种高扬的主体意识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促成了学生的乐学,开启了他们的智慧之门。在这种乐学的情境中,在知与行的相互促成下,学生们勤于发现,大胆创新;同时充分享成功的喜悦,增强了语文学习的自信心。
基于当前高中新课程改革倡导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目标,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有必要不断的探索改进,让学生能够从语文教学中汲取思想感情和艺术的营养,丰富、深化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认识,提高文学修养,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葛芙蓉,女,西北师范大学2009级教育硕士,甘肃永登县第一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