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技术似春风样迅疾融入语文课堂,其作为感官延伸的技术手段无疑为语文课程改革锦上添花,教师踊跃尝试多媒体辅助教学,由于缺乏成熟模式,有的为了追赶潮流,让多媒体主宰课堂,弱化了传统教学优势,导致了错位。有的加味精似的使用,随意而不和谐,这些方式缺乏有机的整合和系统的设计,使多媒体的使用令人困惑且流于形式。如何优化选择应用多媒体技术成为语文教学面临的新课题。《新课程标准》定位语文学科为“工具性”与“人文性”兼而有之,优化选择应以此为目的,以新课标为要,适时、适度、适当地选择运用,使多媒体技术成为语文教学的一种高效辅助认知工具。笔者反思教学应用的得失,尝试整合运用多媒体进行语文教学路径。
一.适时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学习强化动机理论认为,人的某种学习行为倾向完全取决于某种学习行为与刺激物之间因强化而建立的牢固联系。
多媒体的适时运用体现为及时和必须,当学生还沉浸在课外趣事未进入学习状态时,多媒体技术可将一段文字变为萦绕动听的音乐,风光迤逦的画卷,在这种美的意境里,学生情绪被感染,内驱力被调动,迅速进入了最佳学习状态,教师可借机导入课题。如学习《荷塘月色》一课,运用多媒体播放轻柔的音乐,展示月下荷塘美景,配以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诵,动静结合、视听交融,学生在此情境下脑中浮现摇曳的荷叶、袅娜的荷花、断续的缕缕荷香,会不自禁地走进文本中,自主地去想象去思考。
当遇到较枯燥的文本时可运用多媒体探究激趣,如学习鲁迅作品《呐喊》时,运用探究激趣设疑提问“为什么鲁迅的思想发展过程是由好梦到悲哀的寂寞到奋起呐喊”,同时展示社会背景、鲁迅生活经历及其他作品等资料
供学生研究,此法既化解了难点又调动了学生积极学习的主体意识。
二.适度加大信息容量,突破重难点
多媒体网罗的知识犹如浩淼海洋,教师应似领航员,在俯拾即是的知识里筛选过滤后给学生适度的知识点。
适度体现为运用的控制性。多媒体可增加学习资料广度,加大学习密度,降低学习难度,提高了学习效率,但在运用过程中要把握好度,正确定位多媒体与语文教学方式,既要运用多媒体直观、生动、灵活的功能,又要保证高效完成教学任务,将信息量控制在最优状态。教师要有选择地对教学内容进行补充整合,辅助学生突破重难点。
1.对教材中的重点,应围绕教学目标筛选资料精心整合,加大有效信息容量来拓宽学生思维,完成教学任务。
2.对教材中的难点,可运用多媒体直观、形象地演示出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如《再别康桥》中“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金柳被喻为新娘,就词解意难以唤起与作者的共鸣,可展现康河边被夕阳染成金色的柳枝在微风中荡漾画面,在优雅动听音乐伴奏中,那娇弱的艳影确似柔美的新娘,学生顿时共鸣到诗人寄寓意象上的淡淡离愁。
三.适当选择整合资料,拓展思维,激发创新
多媒体技术能够多维度展现教学资料,多方位开展思维碰撞,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经验适当选用整合设计,以促进学习者的自主精神和创新精神。
1.呈现资料,拓展思维。资料的选择要掌握好多媒体形象展示与学生主体思维的关系,不能用直观形象代替学生思维,致使思维浅层化,而应发挥多媒体技术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如在学习古诗中“月亮”意象时,首先运用多媒体视听效果营造氛围,使学生沉浸在《雨霖铃》“杨柳岸晓风残月”和《赤壁怀古》“一尊还酹江月”不同情绪中,揣摩咀嚼后引导学生以月亮为意象展开想象,写出自己不同情境下的感悟,以此培养想象能力。
2.多维呈现,多元交流。运用多媒体特有辅助功能,多视角呈现资料,多元互动交流,使学生跨越阅历、知识局限,让思维经历流通、变通而实现独创,为学生提供开放式、探索式的学习环境。如:提出曹操是奸雄还是英雄问题,呈现筛选后关于曹操的不同观点的资料,让学生根据信息自主判断得出结论,写出自己认同的曹操,使独创性思维得到锻炼,再生生交流各自认同的曹操,在交流中从扩散思维到集中思维,循环往复使学生从多视角来思考问题,从独创性认识客观事物,到互动中拓展思维,在这种视听萦绕、思维碰撞的活泼情境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有多媒体教室设施的,还可运用主控台与分台进行师生、生生多向交流,在心与心的灵性交流中提升创新能力。
多媒体教学技术的运用使教学方式更加灵活丰富,教学内容呈现更为具象延伸。但其先进手段却无法替代全部语文教学方式,只是其教学方式的补充,只有摆正两者位置,在卷帙浩繁的知识烟海里,适时、适度、适当选择整合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才是二者最佳的结合。
谢永平,教师,现居湖北荆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