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1986年Shulman提出了教师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即教师个人教学经验、学科内容知识和教育学的特殊整合。PCK被认为是教师最有用的知识,是教师区别于学科专家的根本特征。本研究通过对高校英语教师PCK调查,对比分析了不同层次,不同教龄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了PCK的哪些成分;这些不同成分对教学的影响机制是什么,进而提出了大学英语教师PCK发展对策。
关键词:PCK 高校教师 教师发展
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培养了大批有专业、懂英语的复合型人才。但当前大学英语教学仍存在着许多问题,诸如学生数量激增、师资力量短缺、教学课时不足、大、中学教学相对脱节。
解决上述问题需提高教育质量,而教育质量的提高必须得到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持。教师专业化是教育事业改革的根本保证。了解教师的专业素质状况对教师教育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只有及时、准确地了解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才能检验先前提出的改革策略的有效性,才能针对问题提出进一步的改革策略。
1.理论基础
Shulman于1986年提出PCK这一概念,认为PCK指教师根据不同能力和背景学生的能力,将学科内容转化和表征为易于学生接受、有教学意义的形式,是教师综合了学科知识、课程和背景的知识而形成的新知识,是教师特有的知识,是教师专业化的知识表现。PCK包括表达思想最合适的方式;最易于学生理解的类比、样例、图示、解释和演示等的表征方法;也包括教师处理日常教学中经常遇到的各种问题的知识。
2.研究设计
2.1研究问题
本研究通过对河南省高校英语教师PCK调查,对比分析不同层次,不同教龄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了PCK的哪些成分;这些不同成分对教学的影响机制是什么。
2.2研究对象
按照学校级别及学校性质,将河南省高校分为五类,(一本、二本、三本、师范类、理工类)选取其中15所,在每所院校随机选取英语教师20名,共300名教师。
2.3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问卷设计依据Shulman对PCK的分类及范良火在研究国内教师PCK时所界定的11个来源,即学生时的经验、职前培训、在职继续教育、有组织的专业活动(如专题讲座等)、参加优质课或观摩课的听课或比赛、教科书及其他参考书、与同事的日常交流、阅读专业书刊、自身的教学经验和反思、参加教育科研课题的研究和其他方面(如老教师、骨干教师的指导等)。
3.研究结果及分析
最初Shulman从静态的角度界定PCK,后又发展其动态本质的建构。从教与学过程的建构主义观点,强调知识发展的动态本质出发,对学科教学知识概念做了修改和拓展,提出了PCK的深层内涵,即内容知识、教学法知识、教学内容知识和教学技术知识的融合。
以PCK的深层内涵为依据,问卷调查分析如下:
3.1内容知识
数据显示,几乎所有调查者认为自己具备教学的知识及管理能力,但缺乏对所教学科最新动态的掌握。数据反映了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即越来越多的大学教师感觉自己更像是教书匠---激增的学生数量突显了教师人员的不足,繁重的工作量练就了教师轻松驾驭课堂的能力,却失去了更新知识的时间和精力;而且由于教学条件的局限,教师也很难及时接触到学科最新动态。
3.2教学法知识
调查显示,“非常符合”指数最低的项目为“排除个体间差异”,数值仅为10%,这反映了大学英语教学多以大班进行,教师很难顾忌到学生的个体差异。项目4“您知道在教学中应用各种不同的学习理论和学习方法(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多元智力理论、基于项目的学习)”与其他项目指数的反差表明多数教师仍在沿用传统教学方法。
3.3教学内容知识
教学内容知识的调查中,所有的项目都为“符合”或“完全符合”,表明调查者均具有将教学内容与教学法融合的能力。
通过对教学内容知识来源的进一步调查发现,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获得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且每一条途径对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获得都有贡献,只是贡献程度不同。如有73.4%的教师认为“自身教学经验和反思”对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获得起很大的作用;只有3.8%和2.5%的教师认为“职前培训”和“在职继续教育”对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获得起很大的作用。同时表明,教师获得学科教学知识的主要方式不是接受式的灌输,而是总结、反思、交流及听课或比赛等。
3.4教学技术知识
教学技术知识的问卷调查显示,教师均具备为实现教学目而应用适当教学技术的能力,但根据调查分析显示教师最常用的技术手段仍为最传统的光盘及PPT,其使用目的仍局限于作为展示教学内容的工具;而作为交流、探讨、评价的新型技术手段,如博客、BBS、QQ,应用率相对最低。
4.大学英语教师PCK发展对策
(一)修改及完善职前及在职培训
良好的职业培训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助推器。为了提高培训质量,更好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首先就要加强培训的学科性,从学科教育的视角出发审视培训内容,培训中既要传授一般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又要帮助他们及时更新学科知识,拓宽学科视野;在培训前要进行广泛调查,了解不同学科教师的参培需要,并针对各学科的不同特点展开培训。在培训方法上,可以多采用案例教学和微格教学法,在培训课堂中设置具体的教学情境,共同实践、共同观察、共同反思,使教师在培训中得以真正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学科教学知识,提炼教学经验,增强教学行为的艺术性。
(二)建立青年教师、资深教师学习共同体
目前,大学英语教师在各高校教师队伍中属于非常年轻的群体,既是大学英语教师的劣势也是优势所在。美国学者费斯勒(Fessler,R.1985)和斯德菲(Steffy,1989)的研究都表明:新教师思想活跃。教学知识和技能不断融合,追求完美的专业形象。然而任职一定时间后,教师会产生教学上的挫折感,进入职业的停滞期和低谷期。在退缩生涯阶段,教师的教学不再有活力,不愿接受新的教学理念,不愿尝试新的教育技术,不愿探讨新的教学方法。这种现象的出现显然会对大学英语教育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青年教师、资深教师结成师徒关系的学习共同体正可以互相促进,互相影响。资深教师通过同青年教师对话和讨论的形式将自己的PCK传给青年教师,帮助青年教师尽早完成由教学知识向PCK的转化,同时青年教师又可以用通过在工作中表现出的活力和激情感染老教师,实现资深教师的“教”与青年教师的“学”相互促进。
(三)培养精英教师和创建专业的发展环境
改变传统的培训模式,以培养精英教师为培训的主导目标。这些精英教师能够在学校起带头作用,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和高级技能,并能带动和帮助同事达到学术和教学的高标准。围绕着精英教师形成一个共同体或教学研修小组,采取创新性的措施来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精英教师起着顾问和专家的作用。创造一个有利于教师传授知识的专业环境,使教师们有更多的时间来思考、策划、讨论与教学相关的问题和提出带有创造性的设想,继而培养出更多的骨干教师。
参考文献:
1.Shulman,L. S.,Those who understand knowledge growth in teaching[J].Educational Researcher,1986,15(2): 4
2.董涛.课堂教学中的PCK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 2008
3.冯茁,曲铁华.从PCK到PCKg: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转向[J].外国教育研究,2006,(12):58-63.
4.廖元锡.PCK——使教学最有效的知识[J].教师教育研究.2005(17、6):37-40
5.刘清华. 学科教学知识的结构观[J]. 河南大学学报.2005(45、1):134-137
[项目基金:河南省社科联2010年度调研课题 编号:SKL—2010—1340]
李静,女,河南安阳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