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杰教授1937年2月出生,江西南昌人。1961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学院中文系,后留校任教,直至1998年2月退休。期间,1985年9月至1991年9月,曾兼任学校财务处长。
我是殷杰老师请辞财务处长后接收的硕士研究生。十多年来,我与殷杰老师始终保持着一份倍觉珍惜的师生情谊,自觉对殷杰老师有了一点相知的感怀。
殷杰老师的工作真可谓是多姿多彩,特别是担任学校的财务处长以后就始终保持着“双肩挑”的态势,在有限的时效中,做出了令常人侧目的业绩。殷老师留校后先是在文艺理论教研室工作,不久就转到写作教研室任教。“文革”后“复课闹革命”即转入《语文教学与研究》编辑部任职,1983年进入文学评论教研室,之后,便归入文艺理论教研室回到了留校任教的起点上。1985年9月开始兼任学校财务处长之后,便开始“双肩挑”,教学与行政工作两不误。1991年5月虽辞去学校财务处长一职,却一直兼任《教育财会研究》的编委,直到退休后的2004年。《教育财会研究》是殷老师任财务处长期间与武大、华工等高校的财务处长一道共同创办的内部发行的刊物。后由教育部财务司接管,成为中国唯一的教育财会理论专刊、国家教育部一级教育财会期刊。编辑部则仍设我校财务处。中文的专业教学与高校的财务管理就这就这样一肩而双挑起来,至今也未歇息。
令人感到惊奇的是这样的“双肩挑”,在殷老师那里不但没有顾此失彼,贻误工作,还都显得有声有色,都曾成绩斐然。除日常的教学和财务工作以外,他的科研也是硕果累累。仅90年代以来发表的论文就在十篇以上,其中《华中师大学报》1990年第3期登载的《综合财务计划的意义、特征及其实施》一文,在1994年作为优秀论文收入四川《财贸论坛》文集。《华中师大学报》1992年第3期登载的《中国诗论的接受意蕴》被《新华文摘》的“全国报刊文章篇目辑览”辑录。特别是《中华古典美学三题》一文,发表在《文艺研究》1993年第3期,更曾引起学术界重视。辽宁省作家协会主办的《当代作家评论》以“中华古典美学概论”为题作了摘录介绍。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全文复印刊载于《美学》1994年第一辑首篇,全文约一万两千字。此后《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第一期刊载的《中国古代审美体验论》,又由人大报刊复印中心编入《美学》1995年第四辑篇目索引。
殷杰老师除了发表诸多学术论文以外,特别引人注目的还是出版了一百多万字的著述,这些著述无一不是教学与科研、工作与科研相结合的产物。这当中共计个人专著三部即《中国古代文学审美理论鉴识》20万字;《文章对读》22万字;《中华美学发展论略》37.5万字。主编书籍一种,即《古代文论百家》33万字;参与编纂的书籍两种,即《高等教育财务管理》《中国历代小说序跋辑录》。
《中国古代文学审美理论鉴识》一书原本就是为古代文论选修课准备的讲稿,经过整理,1986年由华中师大出版社出版,出版时出版社约定不给稿酬。初次发行时,境外,主要是港澳地区,订购了一部分。据统计我校出版社当时出版的书籍,能够销往境外的总共不到二十种。此书曾几次重印,究竟重印了几次尚不得而知,只知道书的封面就曾换过三次。这之后出版社才付给稿酬。后被学界评价为改革十年来中国古典美学研究的代表性成果之一。《文艺理论研究》1989年第三期刊载的王臻中的《四十年来我国美学发展的历程》一文中曾指出: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美学尤其不同于西方美学的鲜明特色,而艺术美学的异常发达,在整个美学领域中居于突出的地位则正是构成中国美学特色的一个重要因素及标志,因此,对古代艺术美学的深入研讨并取得巨大成绩,是近四十年来美学发展尤其值得注视的方面,这方面的成果,散于与各种报刊,专著主要有:郭因的《中国绘画美学史稿》,叶朗的《中国小说美学》、肖驰的《中国诗歌美学》、刘纲纪的《书法美学简论》、蒋孔阳的《先秦音乐美论稿》、殷杰的《中国古代文学审美理论鉴识》以及伍蠡甫的《艺术美学文集》等。
这里列名的作者大多都是国内一流的有影响的学者,殷老师位列其中这不能不令人感到欣慰。敏泽先生(时任文研所研究员,《文学评论》主编)1989年8月12日曾给殷老师来函称赞此书,他说:“此书写得不错,短短的篇幅将中国古代审美理论勾玄提要作一概括,条理清楚,论述也不乏精到之见,实属不易。近闻你去搞行政工作,实在可惜得很。”这里充分体现了前辈学者的由衷关切。我们的同学当然可以为接受这样的知识传授而心怀感激。
《文章对读》一书,这是殷老师在讲授“作品欣赏”课程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著述。诚如殷老师在此书的前言中所说:“这里选择了一些相似、相类、相关的,又有独立价值的名篇,供读者对读,并作一些简要的提示,以期引起比较阅读的兴趣。”正因为教学与研究的结合,殷老师的作品欣赏的课程,就得到学生普遍的欢迎。曾在我校进修的当年的省纪委书记丁凤英就曾著文这样赞叹说:“台上三分钟,台下三年功,人们用这样凝炼的语言来说明演员在台上的功夫全依靠于台下。老师的讲台效果与演员的舞台效果是一样的。因此,这句话同样适用于老师。那还是第一学期我们这些从基层来的‘野学生’,事实上,一下关进教室,很不习惯,上课时难免有些不规矩。然而每次上《名著欣赏》,大家都聚精会神,觉得听这位老师上课真是一种享受。他总是神情自若地站在讲台旁,无论是分析文章、介绍作者,还是讲述思想内容、评点艺术特色,都犹如涓涓清泉,娓娓道来,给你以思想启迪。同学们无不称赞老师渊博的学识,精湛的讲授技巧。”
《古代文论百家》本就是为“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准备的教材。原来曾经与华师出版社签订了出版合同,但成书时,殷老师辞去了财务处长一职,回到系里任专职教师,书稿完成后,出版社却不履行合同,不予出版。幸好武汉大学出版社慨然允诺,此书才得以如期出版,不仅适应了本系教学的需要,还被湖北民族学院、岳阳师专等六所院校采用作教材。岳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务处还曾致函称:“我校中文系古代文论课(在三年级一期开设)于1993年、1994年、1995年连续三年使用《古代文论百家》(殷杰、赖力行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出版)做教材,深受学生欢迎。任课教师和学生一致认为该书是一部既有学术性,又适合教学需要的好书。”
《中华美学发展论略》一书,虽不是单纯为教学需要而准备的教材,但也是为教学而从事的科学研究,是中国古代文学审美理论的纵深化和系统化。此书为“华中师范大学学术基金丛书”。根据规定列入学术基金丛书资助的限额为20万字,超过20万字的部分则由作者出资。殷老师只好将原稿从42万字删减为37.5万字,超出的部分只好请学校财务处商同科研处在科研经费中拨款资助,这样此书才得以在1995年11月出版。
1996年的《中国出版年鉴》在“新书简介”中收录了此书。 “新书简介”专栏曾有这样的归纳:“本书按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理论形态分为五编。每编都概括出具有时代主流意义的理论形态,并作出相应的理论阐述,以揭示中华美学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及其理论内涵。”编辑说明中称:“这一年的新书简介专栏新收的1500多种新书,是由全国500多家出版社从1995年出版的10多万种新书中推荐选编的。大致反映了这一年全国出版的质量较好的新书概貌。”据我所知,当年我校出版社出版的书籍中也就殷老师的这一著作得以入选。
香港报刊专栏作家、香港作家协会会员王一挑,1996年10月6日还专门致函华师出版社,由出版社转来他的一封信。信中说:“殷杰先生:最近了解到你出了一本《中华美学发展论略》,颇具新意,不知能否享赠一本,以供学习、借鉴?”其时香港还未正式回归祖国,殷老师也不知他从何处获得这一信息。收信后殷老师自然很乐意地赠送了这一著述。
《中华美学发展论略》一书出版后约两年,1997年7月22日的《光明日报》,在“理论与学术”专栏中,发表了程小平的《解读古典美学的新范式》的书评,书评开篇就指明:“殷杰的《中华美学发展论略》(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为今人解读中国古典美学思想提供了一种新的范式。”并称赞作者:
“大胆破除了以往视中国古典美学为流散形态和现象形态美学的成见,纠正了那种称古典美学为‘准美学’、‘亚美学’或‘潜美学’的偏见。本着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原则,作者对中华古典美学逻辑发展的历史进程进行了新的阐释,从而鲜明的揭示出中华古典美学富于民族色彩的理论特质。”
《光明日报》发表的书评,确立了殷老师在中华古典美学研究中的独特地位和理论创见,我作为他的学生自然感到非常荣幸。殷杰老师在日常闲谈中曾介绍说,他曾经受邀入选英国剑桥传说中心出版的《世界名人录》、香港中国国际交流出版社编辑的《世界优秀专家人才名典》和美国海外艺术家协会、世界人物出版社编辑出版的《世界名人录》,他说他知道这是一种荣耀,但他没有那种经济实力,不能按约付款购买相应的典籍,不能确定是否真的“登陆”了相关典籍。但他在2005年有机会赴港考察,终于在香港中文大学的图书馆里看到了自己的《中国古代文学审美理论鉴识》和《中华古典美学论略》这两本书的收藏目录,他说这也足可自慰了。
“双肩挑”自然要分散精力,难以专一。平日闲聊中我也曾略为可惜的询问过,如果只挑一肩专攻教学,是否能够更加超越现在的专业成就,就像敏泽信中所说:“近闻你去搞行政工作,实在可惜得很。”殷老师也略有遗憾而又淡然的回答说,他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只能作出这样的选择,否则两头都会失塌。“双肩挑”虽然辛苦却也使他活得更为从容了。
殷老师告诉我,他不想再去回顾过去的得失、是非。退休后,他选择了继续写作以充实余生。前几年他一直在和何金松老师合作,分头撰写《汉字春秋》。该书的“前言”指出:
方块汉字是世界各民族中仅存的象形表意体系文字,诞生于六千年前的原始社会,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地丰富、调整、变革,反映了中华民族对自然、社会、人生中各种事物的深沉思考和正确认识,有着极为丰富深刻的历史内涵和巨大的现实作用。她是东方的智慧之光,中国人的第一大发明。
……
汉字研究成果必须走出学者书斋,突破字典的模式,用通俗的语言,幽默的笔调,活泼的风格,将上千个基础字的形义来源及其演变轨迹和思想进行简明扼要的解释,力求每一个字即是一篇具有可读性的散文,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熔为一炉,变为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财富,这就是我们就要达到的目的。
《汉字春秋》一共分为八卷,现已完成四卷(已出版两卷,还有两卷等待出版)两位老先生都希望遵循著名的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要求那样,“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可惜可叹的是世事难料,何金松先生於2008年因病抱憾去世。殷杰老师也是年事已高,且健康状况江河日下。现在唯盼出现一有心人和他一起共同完成这一未了心愿,也好对老友作出交待,给自己划上一个有始有终的句号。
祝愿殷杰老师如愿以偿,完成《汉字春秋》这一鸿篇巨制!
伍兵,高校教师,现居湖北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