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1年第8期 ID: 155989

[ 骈玲玲 文选 ]   

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

◇ 骈玲玲

  内容摘要:自学就是通过学生对文本的自我研读,自我设疑,自我作答。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指导学生自学的方法,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语文教学 自学方法 自学能力培养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非常重要,我常说语文尤其是中学语文,学生的成绩不是老师教出来而是学生自学出来的。作为老师,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组织学生自学,就显得非常重要。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可知,只有浓厚的兴趣,才能产生很强的注意力,才能调动学生自觉的积极性;反之,没有任何兴趣,强迫学生学习,就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那么该如何激发学生的自学兴趣呢?
  1、精心设疑,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问的是问号。”学贵有疑,巧设疑问是教师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调动学习的积极性的好途径。教师需要教给学生如何设疑,设疑的角度与方法。如教《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我先让学生说出从文章题目中,可以获得的信息,然后根据题目可以提出哪些问题,很快学生就会提出:巴特勒为什么要给雨果写信?英法联军为什么要远征中国?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激起学生探究文本的热情,巧妙的完成了对文章的整体感知。同时也会得到一个结论,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眼睛,抓住了题目,就能帮助学生很好的把握文章内容,所以今后自学就要注意把握文章题目。
  2、为自学搭建适当的平台。知识都是具有连贯性的,一节课的新内容的学习必然会与相关的旧知识联系起来。为了使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很好的将新旧知识融合,更快更好的理解新知识,在学生自学教材前,教师应该把与新知识相关的旧知识适当梳理,设计成练习题或者知识链接的形式,扫除在旧知识上的障碍,使自学有效、高效的进行,也便于学生通过新旧知识的对比使知识形成体系。
  3、营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首先,对不同的文体应如何把握,对学生进行指导。其次,对提问的角度、提问的方法的具体指导,帮助学生抓住重点知识提问,防止出现不着边际的提问。即使这样,当学生提出的问题角度有偏差,教师也应该用信任的眼光注视他,积极表扬学生提问的勇气,而后给予启发。这样,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得到了保护,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的、活跃的状态。这样的语文课堂,学生的自学积极性是高涨的。
  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益无穷。”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更需要教给方法。
  1、做预习笔记。学生自学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自主阅读文本的过程,也是学生——文本——作者之间互动对话的过程。法国思想家布韦说过:“读书不做记号等于不读书。”古人有“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说法,强调的就是动笔对读书的重要作用,而实践证明,做笔记对语文自学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当然,做预习笔记的形式有多种,我是这样要求学生的,每人准备一个自学笔记本,每课的自学笔记大体分为三部分:字词积累、文学常识、走进文本。
  (1)“字词积累”主要是本课出现的疑难词语需要自己动手查词典,把它的意思记在笔记本上,也可以摘录一些自己认为用得很好的词语。
  (2)“文学常识”是让学生搜集整理作者简介和文体常识。
  (3)“走进文本”包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对课后练习的思考、对本课重点学习要求的体会、对一些词句的理解,并记录在自学过程中产生的疑问。
  在做预习笔记时,老师指导学生要结合单元导读、课文导读及课后练习题进行自学。而且要指导学生勇于质疑,善于质疑。
  2、自学教材的过程安排。第一遍让学生通读教材。此时要指导学生逐字逐句的读,包括注释。以便于对教材整体感知,发现基本问题。第二遍,让学生精读教材。把重点放在理解和质疑上。首先将对文章的整体感知记录下来,同时把自己不理解的问题记在预习本上。第三遍,让学生品读,结合自己提出的问题,重点品读文章的具体段落,进而理解文本,解答疑难。
  自学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的必要途径。作为教师,不仅应努力激发学生自学的兴趣,同时,也应该帮助每一个学生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努力提高自学的效率,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骈玲玲,教师,现居河北武安。

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