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1年第8期 ID: 156014

[ 王月琴 文选 ]   

《伊豆的舞女》的虚无之美

◇ 王月琴

  内容摘要:《伊豆的舞女》作为川端康成的代表作之一,它透过一双对舞女满怀朦胧爱恋的眼睛,表现了舞女的纯真和清雅,以及她内心的悲伤和哀愁,渲染出一种幽雅与纤细既悲美的情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川端康成的佛教虚无观。
  关键词:川端康成 伊豆 虚无 凄美
  
  《伊豆的舞女》这篇小说充满了朦胧、青春的情感,透明而又纯洁。薰子和少年之间那份恋情,似乎刚刚开始就已经结束了。这个爱情故事就如同日本的樱花一样,蓬勃而短暂,鲜艳而凄伤,也许正因如此,它也获得了永生。
  小说通篇就像一首优美的抒情诗,贯穿始终的是一段动人的感情。孤儿出身的大学预科生“我”去伊豆半岛旅行,途中同流浪艺人结伴而行,期间,与一位14岁的舞女产生了一段似恋非恋的朦胧的感情。男女主人公都是纯真单纯的少年,舞女薰子更是一个天真稚气的孩子。她对“我”的感情与其说是爱情,我更愿意认为是好感、感激之情。而“我”则除了被舞女的纯真吸引外,也有对她们所处的受歧视的处境、艰辛的生活的同情。他们的这种感情是朦胧的、模糊的,在爱与非爱之间。小说最后写旅程的结束,“我”与舞女在码头上恋恋不舍地分了手,留给“我”的感受一半是哀愁,一半是愉快。“船舱的灯光熄灭了。船上载运的生鱼和潮水的气味越来越浓。在黑暗中,少年的体温暖着我,我听任泪水向下流。我的头脑变成一泓清水,滴滴嗒嗒地流出来,以后什么都没有留下,只感觉甜蜜的愉快”,这份感情写得很美,但又带着几分淡淡的哀愁和伤感,是一种阴柔的美。
  对于《伊豆的舞女》,我认为不应该用太理性的思考去解构它,因为从一开始它吸引人的便是流淌在文本中的那股情感的泉。那些美妙的文字和思想时时侵袭着我的心,使我不得不放任自己来书写一下这个遥远的伊豆带给我的无尽的虚无美。
  美在一开始便呈现给了我们。故事的背景选择在了风光潋滟的诗画王国——伊豆半岛,这是一条有山有水的风景画廊,岛上重叠的山峦、原始的森林、深邃的幽谷令人目不暇接。夏季,山坡上长满迷人的高山植物,密林中点缀着古色古香的名刹和热气弥漫的露天温泉浴场。在漫天飞舞着悠悠绿韵的山林中,时而骤雨横扫,时而阳春高照。一尘不染,晶莹透明,到处充满着动人的美与真。有关伊豆旖旎风光的描述,宛似一幅用明丽流畅的文采为原料而勾勒出的景物素描,在这里,伊豆被赋予了永存的诗的生命。它不再是静止的地名,而成为主人公一路旅行中极具情味的活景,它浸染着作者的诗人气质。川端赋予山峦、丛林和大海以灵魂和性格。在伊豆那迷人的山山水水的烘托渲染下,整个故事处处都弥漫着清澈、甘醇的青春恋情,充满着诗情画意。当然,这些风物景致绝不是被生硬地嵌入作品里的,也非浮光掠影式的点缀。川端以其独特的手法,使这些自然景观与人物的主观情感交融在一起,幻化为一段缠绵、感伤、哀怨又美丽的故事。在小说里可以说是草木有情,山水有灵,它们和“我”同呼吸,共悲欢。那急骤的“雨脚”似乎是在为“我”与舞女一行邂逅而创造机缘,那清纯的泉水既是舞女对男主人公的关怀,也是大自然爱的赐与。川端在此文中对爱的追求似乎已经不再局限于少男少女之间的稚纯的爱,而是融入到自然之中,上升为人类原初的爱,诗意的爱。
  伊豆的秋色令人心醉,但更令人心醉的是那未经尘世洗涤的美的心灵。川端把他最纯情的文字毫无保留地给了这个14岁的舞女——薰子。在川端看来,年轻的女性,尤其是少女,是纯真的化身,是美的化身;少女有着“纯真的声音”、“纯真的形体”、“纯真的精神”。其笔下的薰子也确实如此:她说“我”“是个好人,为人真好”时,“单纯而爽快”,是“幼稚地顺口流露出感情的声音”。她有着典型和谐的鹅蛋脸,丰盛的头发,古典奇特的发髻,嘴唇和眼角渗着绯红。她还有“雪白的小桐树”似的身子,“花”一样的笑容。她真挚而羞涩地喜欢着“我”。她在这里无疑是一个极具日本古典美气质的天真烂漫的少女:倒茶时那一低头的温柔,茶溅出来时表现的羞愧,挨妈妈呵责时的“呆板”,从浴场中赤身裸体跑出来时的姣憨,敲鼓时的认真,听书时的专注,下棋时的忘我,要“我”带她去看电影,遭拒绝时的“垂头丧气”,与“我”分别时只是摇头、点头而说不出话来的难舍难分……而在与“我”的不断交往中,薰子的心理状态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川端用纤细、清淡、柔美和含蓄的笔调全力挖掘着人物的内心世界,将那种朦胧的爱情之美表现出来。在与“我”相处的初期,作者四次描写了薰子的“脸红”:第一次与“我”说话时,“慌了神”,“脸红起来”;第一次给“我”端茶时,“满脸通红,手在颤抖……茶洒出来”;被“我”无意中窥见睡态时,“满脸通红,猛然用两只手掌捂住了脸”;与“我”下棋时,专心地俯到棋盘上,头发都快碰到“我”的胸部了,“突然她脸一红”,“把棋子一推,跑出去了”。在后来的日子里,他们的关系亲近也自然了一些,在从汤野到下田的险峻山路上,薰子紧紧跟着“我”,但却始终保持一两米的距离。薰子还跪下来替“我”掸尘,为“我”去找水,一次次为“我”摆好木屐。当“我”决定归期后,她现出一种疏远冷淡的神情,连抬头看“我”一眼的气力好像都没有了。为“我”在码头送别时,她始终禁闭双唇,一言不发。而在“我”离开很远后,才看见她挥动着白色的手巾,久久地伫立在码头。这种无限的哀怨犹如一线游丝飘忽于天际,又似夜空游弋而过的流星,内心的沉潜和情绪的浮动交织在一起,悠长低回,哀怨缠绵,表现出一种柔曼清婉的朦胧美。而这种沉默恰是开辟了另一种美的境界,“言有尽而意无穷”,把我们带入了难以言传的神韵之中。稍纵即逝的美游离在无尽的沉默中……
  而川端对薰子14岁这一年龄的设定保证了她的纯洁性。她清纯,未被世间的污浊熏染身心,也意味着她对生存的狡猾一无所知。舞女薰子在这里已被诗意地纯化为圣母玛利娅似的偶像。川端康成在这里是对爱的祈祷,而且是通过对“处女崇拜”来演奏的。川端康成对处女性的崇拜和讴歌是童年时代人们对他的关怀、爱护的甜蜜的感情的留恋,也是对超越性别的人类之爱的渴望。爱,在川端的内心几乎容纳不下,他为此时刻想以自己的真诚的爱去回报给世上所有的人。川端在孤儿的想往中被培养出一种纯粹的、美的、使心态温暖的、对生命活力的憧憬、凝视的姿态。他正是要从这种爱中寻找一种拯救。
  而整个故事将美最为淋漓地诉说与书写的便是“我”和薰子间那段纯真、美好而又朦胧的爱情。川端在这里唱出的是一首纯洁的青春之歌。未经雕琢和修饰的纯朴,天真而无邪的邂逅,朦朦胧胧的情感。小说中没有提到一个爱字,但字字句句都弥漫着恋心,净化出一片如诗的恬静。这种初恋的感觉几乎每个人都经历过而又值得每个人珍藏和回味。它没有花前月下的甜言蜜语,没有海誓山盟的激情表白,甚至连手与手的相碰都没有。总是想互相接近,又总是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一个眼神会使你心如揣鹿,一句话会使你如嚼甘果,这种微妙的飘忽神秘的感觉如一条蜿蜒曲折的溪流在小说中淙淙流淌。对少年来说,伊豆之行可谓是“美的历程”,美妙的少女、纯洁的爱情(也许是友情)、真诚的相待、善意的理解……川端康成式的爱情,如昙花一现,瞬间美丽。
  而在观尽这种美丽之后,却留下空寂,留下一股淡淡的哀愁,像轻絮一样飘忽而又永远缠绵不断的思念,是永远的幽幽的心痛。他们的爱情看不见未来。他们俩只能像两颗行星邂逅之后又各自沿着自己的轨道驰去。“我”不能改变薰子的命运,也无力实现自己的爱情,能做的只是把自己仅剩的一点钱赠给荣吉做忌辰,把留恋和同情留给舞女而无奈、悲哀地离去。这像花儿一样艳美而又不能长久的爱情,像一首哀婉的抒情诗,又似一个笼在轻纱里的残梦。一个注定没有结局的故事、一个美丽而又伤感的永别使《伊豆的舞女》弥漫着无尽的悲哀。这种悲,因美而悲;这种美,因悲而美。在美且悲中弹奏出一曲对美的追求、对爱的呼唤的动人乐章。一切都是虚无的,而唯有虚无才是美。川端康成在这里追求的便是唯美的境界,是一种对超越伦理、道德、社会的美的追求。而这种虚无观又与佛教有着密切的联系。《伊豆的舞女》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川端式的“佛典”文学特征。在小说的结尾出现的“空虚”、“头脑变成了一泓清澈的水”、“最后什么也没有留下”等,实际上是在悲哀中由于人们心灵的相互交流、相互抚慰而产生的和谐、幸福的一种理想境界。而川端康成正是想通过这“佛典”的幻想境界的创造给悲哀寂寞的人们伸出援助之手。
  《伊豆的舞女》在浪漫的环境中,描绘了人间最美好、最圣洁、最纯真的感情,反映出日本式的幽雅与纤细及既悲且美的情调,成为川端康成的代表作之一。
  
  王月琴,语文教师,现居浙江绍兴。

《伊豆的舞女》的虚无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