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新课标确定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为语文教学指明了方向。教学中,教师既要全面理解“三维目标”,又要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尤其是利用好教师资源、教材资源、学生资源、网络资源及现代化教学手段,促进“三维目标”更好实现。
关键词:语文教学 课程资源 三维目标
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三维目标”作了具体阐述,概括起来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是教学目标中不可分割的三个维度,融合于教育教学活动之中。新课程的“三维目标”突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课程资源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载体,没有课程资源,教学目标就成了无源之水。为了实现“三维目标”,新课程赋予教师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权利和责任,要求教师综合利用各种课程资源为教学服务。
一.开发教师自身资源,促进“三维目标”实现
教师不仅决定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是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而且教师自身就是课程实施的首要的基本条件资源。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教师是最为重要的课程资源。
首先,教师要加强理论学习,学习语文新课程标准,正确把握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精神和具体要求,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以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指导实践;注重教学反思,认真反思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总结经验,分析主客观各方面因素,制定相应的教学措施。其次,教师要根据本班学生知识水平、兴趣爱好等实际情况,结合教学目标,研究教学方法,让广泛的教学资源变成课堂教学的实在内容。
二.灵活运用教材资源,促进“三维目标”实现
教《祝福》一文时,我先向学生们介绍了鲁迅及他的小说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当时正逢五一长假,就建议同学们用假期的时间阅读鲁迅的小说选。回校后,利用一节课举行了鲁迅小说研讨会,有的谈了读《呐喊》的感受和体会,有的通过几个短篇归纳了鲁迅短篇小说的特点,有的根据小说的内容谈了鲁迅小说的思想……学生通过对鲁迅小说的阅读,通过相互间的合作探究,加深了对鲁迅小说思想的认识,明白了鲁迅小说在当时背景下具有的重大意义。可以说,这样以课本为范例,拓展课程资源内容,学生不仅能学到更多知识,体会到语文世界的宽阔和无限魅力,丰富了自己的思想,而且还提高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充分挖掘学生资源,促进“三维目标”实现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的资源。”学生的全部既有经验、智慧、知识和学习的内在积极性,是教学活动的动力之源、能量之库,学生的能力只有在自身资源得到合理开发的情况下才能得到提高。教师应关注学生的生活和差异,不断的引导、激励学生,挖掘学生的潜力,为实现“三维目标”所用。
以学生的差异为资源。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相互之间必然存在着差异。教师们不仅要了解这种差异,而且要将差异视作课程资源加以开发利用。教《虞美人》一文时,我请班级里学习古筝的一位女学生为大家演奏《虞美人》,向大家介绍自己在演奏《虞美人》时内心的感受和乐曲背后的故事,从而使更多的同学感受到了乐曲中所描绘的意境,自然也就明白了作者在这首词里传达出来的思想感情——对往事的感叹,对故国的思念。
四.恰当运用网络资源及现代化教学手段,促进“三维目标”实现
语文课是一门艺术课,要求教师用艺术的方式把文章的内涵展现出来,对比传统课堂模式,仅凭教师的语言和行为动作是无法完全达到效果的,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现代多媒体教学技术,提供跨越时空的丰富信息,能够给学生以有声有色、形象生动的情景感受,从而极大地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激发了学生潜在的学习兴趣,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浇灌了他们含苞待放的艺术之心。
教《梦游天姥吟留别》一文,我抓住四幅画面:月夜飞渡图、登山情景图、魔幻山境图、仙人盛会图,让学生品读文本,展开想象,将学生一步步引向梦幻的境界。学生起初不知如何想象,不知用什么语言来描绘心中的想象。笔者适时地用PPt课件展现一幅幅色彩绚丽的天姥山图片,当学生看到“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的图景时,连声惊叹:好美!好美!有了图片的感知,学生再次放飞想象,很快便情动辞发,我口说我心,纷纷描绘自己最喜爱的一幅图,教学效果水到渠成。
姚红敏,教师,现居河北大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