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1年第8期 ID: 156018

[ 池志波 文选 ]   

妙用修辞巧增色

◇ 池志波

  内容摘要: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流工具,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之一,人类的发展离不开语言,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必然要求高效的语言与之相适应,无论是说话还是写文章,恰当地使用修辞手法,可以增强语言的准确性与高效性。
  关键词:作文语言 修辞手法 写作技巧
  
  怎样才能使文章语言形象生动呢?其实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可使语言精彩纷呈,从而增强表达效果。
  
  一.比喻,使语言具有形象美
  
  比喻,最大的好处是使文章语言具有形象性,使读者对比喻的人或物可感、可想、可触,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水浒传》刻画人物就多用比喻,如“豹子头”林冲、“青面兽”杨志、“母夜叉”孙二娘。这些比喻不仅形象地刻画了人物的外形特征,有的还揭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今天,人们正是根据作者生动的描写,在影视屏幕上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形象。
  运用比喻要贴切,要考虑客体与主体之间是否确有共同点,或某方面外部形态的相似,不能滥用,否则会弄巧成拙,让人感到摸不着头脑。
  
  二.排比,使语言具有气势美、结构美
  
   学生作文《你的歌声,与我同在》中写道:“听浪,听它的声音,听它的歌唱,听它的脚步,听它的灵魂,听见人生迷蒙的青烟,听见人生奋进的号角,看见人生清晰的路线,看见人生生动的写真。”问段运用排比,感情真挚,激情澎湃,富有气势。
  
  三.引用,使语言具有古典美
  
  我向往幽静,我喜欢清纯,我心仪静谧,我追求祥和,但这个纷扰中的世俗,在一片狼藉的温床上,永没有休止过可怕的梦想。
  这段文句语言本身就很美。“悠闲”“清纯”“静谧”“祥和”等代表不同的境界,且这几个词前面的谓动词也富于变化。但如能从古诗文里找出相关的诗文句子“引用”上去则使意旨显得更加丰富,富有古典之美。
  例如,我们可以做这样的“引用”:我向往这“采菊东篱下”的悠闲,我喜欢“清水出芙蓉”的清纯,我心仪“人迹板桥霜”的静谧,我追求“低头弄莲子”的祥和,但这个纷扰中的世俗,在一片狼藉的温床上,永没有休止过“沉鱼落雁”可怕梦想。
  
  四.拟人,使语言具有灵性美
  
  例如,有学生写到这样一个句子:早晨阳光照着我的卧室,小鸟在树上鸣叫。
  改句:清晨明媚的阳光柔柔地洒向我的卧室,轻盈的小鸟已在树梢婉转的歌唱。
  “鸣叫”是写实语言,而“歌唱”是用了拟人修辞格,把小鸟人格化,富有灵性,增强了句子表意的意境美。
  “高粱好似一队队的红领巾,悄悄的把周围的道路观察;向日葵微笑着,望不尽太阳走过的红色天涯”。作者把“高粱”“向日葵”人格化,富于灵性,增强了句子表意的意境美,抒发了对它们的喜爱之情
  
  五.夸张,使语言具有幽默、诙谐之美
  
  在这方面鲁迅先生最为拿手,先生的讽刺语言,使人顿感诙谐、幽默之美。如《藤野先生》中写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清国留学生:“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着学生制服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讽刺之笔可谓到了极点。
  
  六.对偶,使语言具有对称美
  
  “金奖银奖,不如群众的夸奖;这杯那杯,不如群众的口碑”。这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过程中诞生的一句名谚。此谚运用对偶修辞格,从形式上看,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从内容上看,凝聚集中,朴素而深切地表明了评论干部是非功过的客观标准,同时反应了广大基层干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决心。
  “用事实说话,靠疗效宣传”这句广告语,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形式工整对称,内容凝练,概括力强,语言中充满自信,突出了只要人对产品疗效的信心,以及制药人的真诚。
   写文章是这样,说话也是如此。要使对方或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准确的信息,就必须使自己的文章和语言以最简短的形式表达最丰富的内容,语言材料是丰富多彩的,语句的格式和表达手段又是多种多样的,各种修辞的巧妙运用是增强语言高效性的最好手段。
  
  池志波,教师,现居河北邯郸。

妙用修辞巧增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