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学习语文不仅是识字、会读、能读懂,更重要的是要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普通语文课堂。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做到它们之间的有机结合: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创作动机;重点学习作者创作过程中的“感悟”;还要学习作者扎实准确的语言艺术;最后,把它们有机结合在一起。这样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就可以在普通语文课堂中做到。
关键词:作文教学 语文课堂 创作
学语文到底是学什么呢?人们大多会说:“识字、会读、能读懂。”于是语文课就形成了学习生字、分析段落、归纳中心、掌握艺术特色的固定模式。殊不知学习语文的最根本是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把作文教学与语文课堂脱离开来,仅仅凭几节作文课是不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的。所以,我认为:要把作文教学纳入普通语文课堂。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它们之间的有机结合呢?
首先,学习一篇文章,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创作动机、创作环境、创作情境,从而激发同学的创作欲望及创作灵感。例如:像李白的《行路难》,直抒胸臆,情感一泻千里;茅盾的《白杨礼赞》,由于受环境所迫,不能直接表露,只能“托物言志”,把心中的情感隐含地表露出来。归纳一下:想把感情强烈地表达出来,那就直抒胸臆;想把感情表达得委婉、意味深长些,那就借助艺术手法来表达,让学生学会具体情况具体对待。
其次,学习课文还要重点学习作者创作过程中的“感悟”。“感悟”就是对生活、对社会的独特认识,也就是创作灵感,这是写好文章的关键。表现父爱的莫过于朱自清的散文——《背影》,它深深地打动着每一位读者。回家奔丧,父子分别,别后思念,作者把父亲对自己的关心和自己对父亲的爱和思念浓缩到一个特写“背影”上来,这个特写是他用心捕捉、精心剪辑的结果,体现了作者生活中的特定感受。我们学习《背影》就要学习作者的用心感受。用这些事例引导学生去热爱生活,仔细观察生活,并积极思考生活,身边的景,身边的事,身边的人,只要你认真去思考都会有新的发现。
再次,学习课文还要学习作者扎实准确的语言艺术。试看我们的学生,课文学得不少,但真正能把那些精美的语句纳入自己写作中的有多少呢?只会欣赏,不会运用,就像学艺术一样,缺乏扎实的功底训练,往往是眼高手低。所以语文教学应该把语文的积累掌握、实践运用也纳入学习重点。不能只为积累而积累,应该通过积累运用,运用积累,反复实践。学习课文,有了精彩文句,把它背下来,平时交流时不妨使用一下。老师在课堂上应该训练学生语言的掌握能力,提问一个好词、一个好句子作者是怎么表达的,什么语境下使用的,让学生回答,提高学生的语言识记能力、情境表达能力。
先有创作欲望,然后是生活的感悟,再利用积累的语言,运用恰当的表现手法,创作出优秀的作品,这也正是一般的创作步骤。讲语文,不能只分析欣赏,应该把创作步骤也纳入教学过程当中,让学生去体验作者的创作情境,创作方法,让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用。我在讲杨朔的《荔枝蜜》时,便尝试这种方法。先进行知识的学习,然后整体感知,学生会准确地领会出作者的创作目的是歌颂劳动人民的无私奉献,然后请同学们回答,作者是怎样表达出这一主题的呢?学生回答,是借蜜蜂来表达的,于是讲给学生这种借助他物来抒发感情的手法叫做“托物抒情”,学生便轻松地掌握了这种写作手法。掌握了知识,还得培养能力,接着引入作者的创作背景,触摸作者的创作动机,学习作者观察生活的能力。联系同学们实际提出:有时同学们也有创作动机,但为什么表达不出来呢?那是因为对生活没有认真去观察、去思考,没有生活的感悟,而作者通过观察思考,找出了蜜蜂与劳动人民的相似点:勤劳、无私、奉献、创造新生活,这是作者思索的结果。于是进一步引导学生要学会联想,找出事物之间的联接点,鼓励学生发言,提高对生活的认识,这样把学生带入了一个创作思路上来。下一步让学生认真去读课文,尤其是些好句子,加强记忆。为了提高记忆效果,我摘出短语,让学生背出原句,同学们兴趣非常高,效果非常好。
经过一段时间验证,这种把作文创作过程贯穿到课堂上比集中讲解作文的效果好得多,主要反映在学生的作文兴趣提高了,动手能力增强了,语言表达合理了。各位同仁,不妨尝试一下,如何?
吉伟,教师,现居湖北枣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