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1年第8期 ID: 155992

[ 杨扬 文选 ]   

唐代进士科在写作领域里的现代效应

◇ 杨扬

  内容摘要:本文从当今作文教学的实际出发,将唐代进士科考试内容考试形式等方面与高考作文改革统一观照,吸取教训,总结经验。笔者认为高考作文应该重视经史、关注社会,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注重平时功课,避免一考定终身;编写使用专门作文教材,力图有益于高考改革。
  关键词:进士科 作文改革 现代效应
  
  日前数百万学生赶考,人潮汹涌之状让我想起了我们的老祖先们进京赶考的样子,时代不同社会不同人也不同,但大家的心情和遭遇应该是一样的,都想金榜题名,大多数却总是名落孙山,让人不得不叹息:应试,对还是错?说是于1905年废除了科举制,可总感觉如鬼魅一般如影随形,实行了几千年,批判了几千年,改革了几千年,似乎总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非要说点好的出来,也只有唐代新文化运动时期了。唐代兼容并包,百花齐放,人才辈出;五四时期也有同样的盛况,而且那时的学生思想之独特勇敢和自由绝不是现在的学生可以比的,更别说两个时期的文学成就了。
  
  一.高考作文之怪现状
  
  高考经过十来年的改革,取得显著的成就,但是,因为高考的唯一指向性和功利性,也给高中作文教学改革带来了很大的弊端。学生思维僵化,套作频繁,以至于有演变成新八股的风气,实在是不得不让笔者担心。
  曾看到一篇新闻报道:“江苏省第8届高中生作文大赛现场决赛中,240多名参赛选手,大半惨败于一篇命题议论文《“没有问题”的问题》;担任评委的专家称:能提出论点的不到10个人。”这样的题目拿给我省的学生作文,预计情况也差不多。因为在高考作文的指挥棒下,中学生早就将议论文束之高阁。研究近年高考作文题目我们可以发现,大部分都是一种开放式的命题,虽然题目要求明确说明除了诗歌以外“体裁不限”,但大都充满了“文学色彩”,不容易进行议论文写作。因此,在高考考生试卷中亦鲜见议论文,而多见天马行空辞章华丽的“散文”。而这些“散文”往往是学生们考前背诵二三十篇通题的锦绣文章,考试时选择与题相关的套用出来的。当今世界风云变幻,信息时代便捷无比,国际国内社会的民生民情,大到战争冲突国土纷争,小到见义勇为拾金不昧,可写话题无数,却极少在学生的作文中得到反映和表现,难道真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能够有自己个人独立见解的少之又少,空、大、假话屡见不鲜。即使是学生的真情实话,大部分都有“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味道,少年的满腹愁思如梅子黄时雨在作文稿纸上绵延不绝。长此以往,我们的学生将丧失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思维将日渐僵化,甚至消失,若干年后,一群没有思想的后辈们何以承担中华民族富强的重任?
  即便是议论文的教学和写作,现在也已经呈现出一种模式化的倾向,八股风已经刮到了现代。作文开头往往用一段“惊天地泣鬼神”的比喻或排比引出话题,作文主体就靠两三个古人撑场面,结尾再挥上颇为深沉的哲理“引人深思”。最关键的最能体现个人作文能力思维能力的分析总是“缺席”。何永康教授指出:“近几年来,高考作文中普遍存在一种脱离现实的倾向,具体表现为,不少考生习惯于回到古代,复述经典。这种“套话作文”充斥着大量的无病呻吟和矫揉造作,占据他们思维空间的不是现实而是历史,表达的思想情感不是自我的而是古人的,对于身边的生活、家事国事,他们却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在学生作文里,看不到学生个体作为一个个年轻而鲜活的生命本该具有的灵性和张扬的个性,看到的却是由冷冰冰的古人拼合而成的结构板块和累瓦结绳式的文字游戏。千人一面,千篇一律,枯燥空洞,味同嚼蜡。中学作文教学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
  语文特级教师喻旭初老师也在他的文章中对高考作文现状进行了深刻的评判:现今孩子们的高考作文“内容上忘掉了普通百姓的喜怒哀乐,淡漠了社会生活的真善美,远离了心灵家园的自然朴素”;表达上是一连串的“排比、对比、比喻、设问、拟人,排山倒海、虚虚实实华丽浮夸”;“猛一看,不得了,用了那么多丽词,懂得那么多东西;细一瞧,在看上去很美的外衣下,却没有多少实在的内容”。
  学生已经被长期为应试而进行的作文训练变成了批量生产的“机器人”,境况堪虞。要知道,人云亦云,亦会失去自己的世界!
  
  二.唐代进士科的现代效应
  
  1905年,科举制废除后,研究界关于科举制的得失利弊一直没有停止过,在普通民众心里,科举一直是封建保守落后僵化扼杀人才的代名词,唐代进士科作为科举制的典型代表也受到了猛烈的批判。但任何事物我们都应该辩证的看待,汲取教训,总结经验,以为我们当今的高考改革提供借鉴。反观我们的高考,难道就没有科举制的影子?高考作文越来越像新科举!怀古而益于今,值得我们去思考。
  (一)重视经史、关注社会,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唐中宗时期,进士科试以帖经、杂文及对策三场考试为主,帖经考查学子对儒家经典的掌握程度,杂文要求学子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和文学修养,对策难度相对较高,要求学子用经史知识对社会政治、军事、农业生产、财政等各种现实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类似于现在的申论考试。而且根据现存进士科试赋作品考察,题目出处广泛,或取古事或取今事。这就要求唐代的读书人除了要读圣贤书,还要闻窗外事,博古通今。
  而到了唐后期,科举逐渐演变成进士科一枝独秀,而进士科也由三场试变成以文学取士,文学之风渐靡。“幼而能学,皆诵当代之诗;长而博文,不越诸家之集。递相党与,用致虚声,《六经》则未尝开卷,《三史》则如同挂壁”,进士科出身的士人多空有文才却无吏干之才,严重影响了国家对高级官员的选拔,以至于在唐代宗宝应二年发生了中国科举史上首次关于科举制存废的大争论。可见单单以文学取士,会使人才无实干能力,社会风气浮华。
  看看我们的高考作文,不也有这样的趋势吗?在中学作文教学和考核中,过分的强调作文的文学性,使学生动辄进行空虚的想象,不切实际的夸张,无根的情感抒发,假情矫情泛滥等。大部分中学生没有较好的文学功底,写出的文学类作文给人虚、假、空的感觉,若继续在这条文学至上、抑制基本表达能力训练的路上走下去,将不利于学生作文能力的全面提升,也有害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健康发展。
  再思考思考我们高中作文教学的目的。我们是为了培养一个合格的公民还是培养文学人才?高考后一部分学生进入社会,另一部分学生进入大学继续学习,不论是哪种情况,我们的学生首先是作为一个公民生活在社会中,他们要谋生,要与人交往沟通,也要关注国家、关注世界,他们最需要的是具有符合实际应用需要的写作能力,或者主要是适应大学学习和研究之要求的书面表达能力。
  因而在高考作文改革中,作文命题应该更多的指向论述类,将社会民生国内国外热点问题引入作文命题中,鼓励学生用经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注重平时功课,避免一考定终身
  高考一向被称为独木桥,一些有特殊才能的学生往往被挤掉落水。那些善属文而不善其他的学生不能进入高等学府学习甚是让人惋惜。其实这种情况早在唐代就有了解决措施。
  天宝元年(742)礼部侍郎韦陟知贡举,他爱好引荐后辈,尤其长于鉴赏诗文优劣,并熟知善辞的青年后学。他认为过去“主司取与,皆以一场之善,登其科目,不尽险先责旧文,仍令举人自通所工诗笔,先试一日,知其所长。然后依常式片善无遗,美声盈路”。韦陟认为只凭考场中所答试卷的优劣难以充分考察人的实际才学,以此来决定举子命运不利于人才选拔,因而令进士科举子“所工诗笔”,将平日所写的代表性作品交来参阅,以便在考前便对考生的实际水平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然后再根据正常的考试成绩,两者结合来录取进士。韦陟的这一做法受到普遍的称赞,被后贡举者所沿用。这一做法又被称为纳“省卷”。纳省卷从天宝以后成为一种惯例。
  唐代进士科录取时还有一种做法。天宝二年至八载(743一749年),达奚殉、李岩知贡举期间,“进士文名高而帖落者,时或试诗放过,谓之‘赎帖”,帖经不合格者可以通过试诗以取代帖经的成绩。由于进士科考试每场定去留,三场试中帖经是第一场,通过后才能试其他两场,所以以试诗取代帖经的成绩,为那些长于辞章不善经学的进士科举子大开了方便之门。
  这样的两种做法是值得我们在高考作文改革时借鉴的。比如,对有特殊陈学才能的学生,可以让他们把自己满意的作品呈交给自主招生的学校,作为高考作文评分的一种参考。但是这样的措施也要注意公正公开透明,可先将作品通过类似于反剽窃的软件进行筛查,然后将上交的作品在影响比较大的网络上公示,尽可能的避免剽窃和暗箱操作。
  (三)编写和使用专门的作文教材
  唐代进士科考试中,除了《昭明文选》是科举考试必备的重要读本之外,还有针对以进士科为主的科举考试编撰的一些考试参考书。据《新唐卷60《艺文志四》载,士子平时所习的备考读物,主要有元思敬《诗人秀句二卷,王起《文场秀句》一卷,王起《大中新行诗格》,元兢《古今诗人秀句二卷,张仲素《赋枢》三卷,范传正《赋决》一卷,浩虚舟《赋门》一卷,倪《文章龟鉴》一卷,魏征《时务策》五卷,《刘背策》一卷,《五子策林》十《元和制策》三卷,白居易《白氏长庆集》,骆宾王《百道判集》一卷,《龙筋髓》十卷,《崔锐判》一卷,郑宽《百道判》一卷等。这些备考的辅导教材包括了诗、赋、策、判等多种考试所需的文体。也就是说,唐代进士科考试有权威的写作教材,还出现了专门指导士人写作考试的书籍。而我们的高中作文教学是和阅读教材共用一本教材,不仅没有专门的教材且处于从属地位。
  中学语文教学的实践中,是以阅读教学为主的而且阅读教学很大程度上是为写作服务的。教材体例上通常一个单元的阅读教学后,附一次作文训练。但是作文训练内容以及先后顺序安排,阅读内容和作文训练之间的衔接,初高中作文训练的衔接都存在着问题。以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10月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科书(实验修订本·必修)六册教材为例,对作文训练的安排内容和要求加以分析,能够看到三年的作文教学缺失系统性和科学性。比如第二册的写作重点是进行记叙文和说明文的专项训练,而现代文阅读却是议论文、科技文和散文,读写脱节。第三册重心是议论文的写作,但课文中的阅读作品却是诗歌,第四册写作的重点训练是评论、新闻写作和文学创作,而现代文阅读却是小说、散文和戏剧。如果从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来说,在作文训练体系中,读还是能促进写作各方面能力提高的,此教材从读和写的安排上严重脱节,是不妥的。
  因此,在现有的条件下,应该在充分调查、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之上,召集一线教师总结中学写作教学的经验并进行理论的研究和概括,编写一套独立的中学作文教学教材,明确内容,指定目标,提供范例,以使作文教学走向科学化和系统化的轨道。
  长久以来,我们都在批判科举制贻害众生,但是任何存在必然有其存在的理由,也就有我们可以学习借鉴的地方,怀古革今,是为正道!
  
  杨扬,女,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

唐代进士科在写作领域里的现代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