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运用心理学原理,开发学生自主创新的潜能。如何开发呢?一是要激发学生自主创新的兴趣;二是要重视情感调控;三是要调动学生全员参与,发挥各自主体功效。只要我们注重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的语文素质会逐步提高。
关键词:自主创新 情感调控 开发潜能
知识化,信息化,全球化是二十一世纪人类追求的共同目标,国民素质和创新能力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越来越显重要。谁拥有一大批高素质的人才,谁就会占有发展的主动权。为了应付新时代的挑战,各国的教育改革掀起了滚滚浪潮。作为一名教师,没有理由不去反思、探索、实践与更新,没有理由不去为学生创设一个充满活力的教学气氛,以开发他们自主创新的潜能。杜威早在他的教育论著中指出:“科学家的学科知识与教师的学科知识是不一样的。教师把学科知识心理学化,以便学生能理解。”所以,他强调教师要学习心理学。认为学校是应用心理学的实验室。为此,近几年来,我也曾在这方面努力探索,同时也有了深刻的感受。
一.激发自主创新兴趣,努力开发学习潜能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原苏联的教育家霍姆林斯基在谈到学生的学习兴趣时也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和震惊。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快乐,为人的智慧、力量和意志的伟大感到骄傲。”教育心理学也告诉我们:“当教学内容引起学生的兴趣时,学生就能集中注意力,就能对语言材料进行更好的感知、记忆思维和想象,从而获得较多、较牢固的知识和技能。”根据上述论述,在语文教学中,我作了如下方面的探索。
在过去的语文教学中,一般总是满堂灌,牵着学生走。这样一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被剥夺,扼杀了学生的自学、自悟、自得,造成了学生思维的僵化。
这两年来,我一改过去的老师备学生为学生备老师,让同学们参与老师备课。之前,我以问卷的形式调查了解到:学生最反对的课堂导入是“今天我们学习第几课,请同学们打开书”。他们称这种开场白为“白开水”、“催眠曲”。他们最害怕的是图解式的课堂讲解,他们称这种课堂讲解是“毒杀分”,扼杀了学生的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他们最抵触的是幼儿式的提问“今天星期几呀?”他们称这是精神病院的“愚人训导”。为此,在课堂教学的整个流程中,每一个环节,我都设法让同学积极参与。预习中,我让学生换位思考,假如你是老师,你该如何作本堂课的导入,假如你是老师,你将如何设计本课教案,在哪一关键处提出问题?等等。老师对同学的信赖与期待,不仅给了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而且大大地激发了他们求知、创造的欲望。例如:在学习《食物从何处来》的时候,有同学设计了提问式的导入:“今天,给大家提个小儿科的问题,是谁养活了我们人类?”一时间,很多人说是“农民伯伯”,但接着也有人反对,说是“绿色植物”。就这样,两军对垒,激情亢奋,很自然地就将同学们带人了知识的王国。
二.重视情感调控,促使思维发展
情感是人以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需要而产生的心理体验。它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根本。《新课程标准》强调利用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积极情感因素,增强学习的原动力以及学习的主动性和目的性;强调通过情感与教育来实现教学中师生的共同参与、和谐发展。在教学中,要使学生愿意并自觉地接受教师讲授的内容,教师和学生之间,就必须有情感的交融,以构建起师生良好的沟通渠道,促使他们在求知创新过程中以顽强的意志去克服各种困难,促使创新思维的发展。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一反往常“屠解”式的课文分析,力求在每一堂语文课上让学生去放飞他们的浪漫的诗情,充实他们睿智的感悟,激发他们豪迈的胸襟,以培养其超凡脱俗的精神风貌和构建其奋发向上的健康心理。例如:我在教《向沙漠进军》一课时,课前我布置学生尽可能地多搜集一些有关沙漠的资料。在同学们初步掌握课文内容,了解其特点之后,我采用记者采访的形式,时而让同桌互访,去了解消化课文内容,时而采用“新闻发布”的形式,让所有同学作为记者,而我作为新闻发布人,尽可能地满足同学的提问请求。交流中,谈到对沙漠的改造成就时,同学也充满了信心。我们洋溢出一种人类征服沙漠的喜悦和自豪;当谈到征服沙漠的前景时,我充满了坚强的自信,同学们也充满了信心。
就这样,一颗颗心灵,在课文内容及老师情感的驱动下,发生碰撞,产生火花。时而为沙漠的危害忧心忡忡,表现出一种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时而感慨、畅想改造后的沙漠变成绿洲,为人类造福的美好未来。有的甚至当场便在设计改造沙漠的方案。
语文教改中,我深深体会到,教学,远不只是知识的机械传授。我们更应当去开启学生的心灵之门。只有当他们最大限度地突破了知识体系的束缚,而焕发出了个人生命所特有的灵气和才情的时候,他们才会呈现出最美好的精神家园。
三.调动全员参与意识,发挥各自主体功效
世界最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只有当所教育的东西引起儿童积极从事再造和再造的活动,才会有效地被儿童化。”在语文教学中,只有巧妙地创设真实或模拟情景,充分调动各种感官,才能起到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的作用。教学中,也只有发挥学生的主动作用,才能从整体上使学生得到发展。前面已经提到,兴趣是调动学生全员参与的最好老师。而要使学生兴趣盎然,又全靠老师准确而生动的设计好自己的教案,包括整个教学中的每一个问题。
大家知道,课堂上学生的情绪能否处于高度的亢奋状态,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必要条件之一,而能否设计能激发学生思考,引起认识上的矛盾,从而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则是问题的关键。简而言之,设计具有诱导性的问题是关键,教师投一石,就要激起学生思维上的千层浪花。例如:我在教《孔乙已》一文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从孔乙已胸前挂着的那个蒲团,你能想象、推测到一些什么情况?问题一提出,同学们当即七嘴八舌议论起来。之后,老师顺势引导学生思考孔乙已当时自身的状况,丁举人的凶残歹毒,周围人对他的冷漠态度,然后,再推导出造成这种现状和原因是什么?就这样老师投下小小一石,却激起了同学们思维创造中的层层浪花,让学生在这一不起眼的蒲团中看到了那一时代的风土人情、社会思想和社会制度等等方面的特质,从而深刻地把握住了作品的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应用心理学的原理,尽量使自己的教育教学适应学生生理和心理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地调动他们学习语文的主动性,从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开发其学习潜能,变过去单纯的传授语文知识为主动获取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从而达到创新学习,提高语文素质的目的。
张字洪,蔡由利,教师,现居湖南宜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