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是用书面语言与一定的文体来传播信息,抒发感情,发表意见的方式与手段,它是一种以创造性思维为中心的具有系统性的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①写作活动的定义比较宽泛,凡是有关写作的行为都可归为写作活动的范畴。本文综合分析了苏教版初中语文六册教材,从写作过程的角度出发,将本套教材的写作活动设计归为四大类,即从生活中寻找写作资源的活动,关注人生体验的活动,单一文体写作技能训练活动和针对语言规范的修改活动。本套教材的写作活动设计在内容设计上既有缺点也存在不足之处。因此,对写作教学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
一、写作活动设计的特点
(一)扣住单元专题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各单元的写作活动设计在内容编排、选取的话题上都与本单元的专题相对应,使得读与写融为一体。
在选材活动中,以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写作活动设计为例,该单元的写作活动的话题为“从生活中找‘米’”,是一次选材活动。在传授写作知识部分,通过列举刘绍棠的《本命年的回想》中写“吃”的部分,说明作文材料来源于生活,要多留心,多观察,多思考。接着介绍几种积累材料的方法,如观察日记,制作资料卡片等。在习题中围绕怎样选材设计了三次练习。
在立意活动中,以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写作活动设计为例,第一单元的写作活动设计的话题为“有感而发”,这是一次立意活动。在传授写作知识部分,介绍了本单元的课文《繁星》及《为你打开一扇门》是怎样立意的,“巴金对繁星进行了无数次的观察,获得繁星是母亲和朋友的亲切感受,才产生了写作《繁星》的激情;赵丽宏阅读了大量的文学作品,进行了大量的文学创作,对文学有了深刻而真切的体会,才写出了《为你打开一扇门》”,从而说明了写作要有感而发,好文章都是作者激情的流露,进而指出“感”的来源,学生用心去感受生活,这样,有了“感”,写作文才不会无病呻吟,立意才能准确。在习题部分围绕“有感而发”设计了四道习题。
在谋篇布局活动中,就四种文体训练,围绕单元专题来设计活动的话题,以实用文体的写作训练为例,实用文体的写作训练主要有两次活动,其中一次是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本单元的阅读专题是“精彩演讲”,所选的四篇课文均为演讲稿,所在单元的写作活动设计的话题为“写简短的演讲稿”。这就使得写作活动与单元专题联系了起来,围绕单元专题来开展写作训练。
(二)贴近生活实际
本套教材的写作活动在内容设计上都与学生的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三次选材活动设计都围绕生活展开,它告诉学生文章素材最终来源于生活,要求学生多留心、多观察生活。设计的习题在内容上也是有关生活中的琐事,如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习题练习“在家中找‘米’,自己命题,写一篇文章”,如家里有哪些人,各有什么嗜好和习惯等等,这些都是学生生活中的事,是学生所熟悉的。两次立意活动:“有感而发”,“说真话,抒真情”,也是围绕生活而展开,活动内容贴近生活,如在“有感而发”这次活动中,告诉学生“感”从生活中来,学生关注生活,感受生活,练习设计的内容也都是以生活中的事为材料。在谋篇布局活动中,记叙文训练中的人事物景,都是生活中的常景;说明文中说明的对象及议论文中用来阐明观点的事例和道理都是来源于生活,事实是生活中的事例,道理是从生活中悟出的道理。实用文体是日常生活、工作中所用的一种文章格式,与生活的联系更加紧密。这四种文体的写作设计都贴近生活。
(三)重分解、轻整合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四类写作活动训练的具体内容都是分解在各个写作活动单元中予以训练,如选材活动的三次训练活动分别肢解在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及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予以训练;立意活动分解在七年级上册第一、第二单元中予以训练;在谋篇布局活动中,以记叙文中的人物写作训练活动为例,教材将人物写作训练专题分解在三个单元中予以训练,而写作活动中的修改活动,表面上看,其修改专题编排十分科学,先分解训练,再整合训练,由词语——句子——语段——篇章,训练可谓循序渐进,但任何一个修改专题在修改内容上几乎都不与所在单元的写作训练专题相通,修改原是写作过程的有机构成部分,却被从写作活动过程中分解出来,单列专题,自成体系。
(四)对写作过程缺乏指导
写作是动态的实践活动。语文新课改前,受传统写作理论的影响,教材往往是安排写作知识后列出几道参考题目,注重写作知识传授的系统性。“教师从教材出发局限于两种主要的写作指导方式:要么大讲有关主题、材料、结构、表达、体裁等方面的概念和命题,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下来进行机械训练;要么就是命题+要求的形式,教师稍微作一下指导,剩下的就是学生根据要求自行写作”。②不管哪种形式都忽视了写作程序性知识的构建,学生不知如何选材、构思、行文、修改,自然难以成文。新课改以来,教材的编写虽然注意到了选材、立意、谋篇布局、修改等写作过程,并在教材编写中也按这一过程来设计活动,但是在各环节中仍缺乏具体的指导步骤,只是寄希望于教师在学生的写作实践中予以指导。
苏教版各单元的写作活动设计中对写作过程诸环节并不加任何详细的指导,以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观察人物特点,写出人物个性”为例,其讲述写作知识部分的内容要点为:人物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等方面,《一面》由于抓住了所写人物的有关特点,因而能够生动鲜明地写出人物的个性,其写作练习部分设计了两道人物写作的训练题,其导知部分仅仅是传授了一些相关的写作知识,对这些写法知识也只是点到为止,并没有结合实例进行详细的讲解,对于所举的课文《一面》这一例子,并没有举出实例来说明它是怎样抓住所写人物的有关特点,来生动鲜明地写出人物个性的。其导写的部分,仅仅限于拟出了几道训练题而已,没有把写作作为一个连续的内部认知过程,并没有具体的运思操作训练,也没有具体的文字化操作训练。如该单元写作训练第一题:各人自选班上一位同学作为描写对象,用350字对这位同学的外貌与个性特征进行勾勒。文章写成后读给全班同学听,让大家猜猜你写的是谁,评评写得像不像。这样的一道写作训练题,并没有具体的写作指导步骤。
二、写作活动设计对写作教学的影响
写作教学的课堂内容以教材为本,因此,教材中的写作活动设计与教师的写作教学以及学生的写作紧密相连,对写作教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其中,既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
(一)正面影响
1.扣住单元专题、将设计活动内容与学生读写技能结合,学习写作方法。
读与写是语文教学的双翼,读是基础,写是发展,写有利于增强阅读的兴趣,读则能促进写作的提高,读和写相互促进,不可分割。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它不仅在开阔视野,积累知识,丰富语言,陶冶情操等方面对学生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而且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表达方式、技巧方面的范例。阅读是学生获得写作范式的必由之路,没有对大量文学作品内质的深刻把握以及由阅读获得的情感体验而形成的深沉积淀,是很难产生内蕴丰厚的优秀之作的。只有以广泛的阅读记忆、获取信息为前提,才能写出言之有物,言之有序的好文章来。各单元写作活动的话题扣住本单元的专题,就将阅读与写作紧密地联系了起来,以阅读课文带动写作,学生在课文中通过阅读训练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就能运用到写作上,把阅读技能转化为写作技能,学生从写作的角度来阅读课文,以写作作为切入点来理解课文,去感知作者选材的艺术性,谋篇布局的技巧和遣词造句的准确与精美等等。这样,学生就会深入地领悟到名家写作的意趣,知识的获得就成为一个自然生成的过程,再动笔写起文章来,就不会那么被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