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中学生阶段是生命个体从生理、心理和社会上迈进成熟的重要年龄阶段,是人一生中身心走向成熟的重要时期。对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即将成为语文教学中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内容,也将成为中学语文教师的重要责任。
关键词:语文教学 心理 心理素质教育
新课标的出台,为学校心理素质教育打开了新的思路。语文新课标规定:语文课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其中“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是对语文课提出的新的要求。可见,对学生的心理教育即将成为语文课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内容,也将成为中学语文教师的重要责任。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育中实施心理教育呢?
一.借助于表扬激励,树立发展自信心。
中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迅速,他们有一种“自我肯定的需要”。在年龄上虽是小孩子,但他们有一种成人感,不愿意别人再把自己当小孩子看。他们愿意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希望得到别人的赞同,特别是成年人的赞同。这个时期是学生树立自尊、自信的关键时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首先,语文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在教学中不要人为地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对成绩不太好的学生,要重点照顾,让他们相信自己可以学好,帮助他们树立信心。要善于挖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赏识、鼓励。其次,在课堂答问和讨论中,老师对学生的回答要给予充分的鼓励和肯定,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自信心。中学生的逻辑思维不断发展,会出现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他们已经不满足于接受别人对事物现象的描绘和解释,而语文学科的审美情意性,综合性和社会性决定了教材具有多元解读性质。因此,我们要大力利用语文的特性,鼓励学生动脑,独立思考,提倡学生对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开动脑筋,勇于发表见解,这既是对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又是调动和保持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重要措施。即使有的同学在回答问题时离题万里或完全错误,我们也要大力挖掘他们回答中的闪光点,并对这种敢于大胆发表自己观点的精神予以赞扬。如赏析名人时,有个学生意外地提出:“焦裕禄不能算个好干部。理由是:一个好干部应该讲究科学,而焦裕禄不讲科学,他有病不及时到医院去看病,结果缩短了生命,给党和人民少做了贡献,如果及时治疗,就可以延长生命,给党和人民多做贡献。”还有的认为:“焦裕禄只能算是六十年代的好干部。因为他没有开拓创新精神。”显然这些看法有失偏颇,但教师不能一棍子打死,一味地批评,扣政治帽子,而是要肯定他敢于发表个人见解的勇气,再作引导,鼓励大家发表意见和看法,最后统一认识。焦裕禄是懂得科学的,难道他不懂得有病及时看好吗?但正是为了兰考县十六万人民的利益,把革命工作放在第一位,才无暇为自己找科学的治疗方案而奔走。这正是他的献身精神的突出体现。再者,焦裕禄在兰考除“三害”,就是开拓创新精神。这种课堂上多赏识、多鼓励是保护学生自尊、树立自信心的重要方法之一。另外,我们还要多让学生自我激励及同学间的相互激励。
二.借助于学科优势,培养健康的情感。
语文学科具有极为丰富的内涵,人文气息浓厚,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优势,挖掘进行素质教育的潜力,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情感包含道德感、理智感、美感,道德感是人对别人、自己的言论行为是否符合社会道德行为准则而产生的情感体验。例如臧克家《有的人》,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伟大精神,无情地鞭挞了骑在人民头上的反动统治者。我们对本文的分析要让学生懂得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理智感是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情感体验,它与人的求知欲,解决问题的需要等的满足与否相联系。人在认识过程中有新的发现时,会产生愉悦的情感;在突然遇到与某种规律相矛盾的事实时,会产生疑惑或惊讶的情感;在不能作出判断、犹豫不决时,产生疑惑的情感。这些都属于理智感。在写作实践中,有的同学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产生了愉快、兴奋的情感体验,所以我们要大力鼓励,强化学生这种理智感。在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章便贯注了理智感,如《伤仲永》一文,方仲永从小很聪明,会作诗,由于没有求学,而“泯然众人矣”,教师在分析这一课时,要让学生体会到一种为方仲永的才能贻失而惋惜之情,从而明白勤奋出天才的道理,激发一种刻苦学习的理智感。美感是人对自然界、艺术作品和社会生活的美的欣赏中所产生的情感体验。学生通过学习语文教材,他们能看到、理解到许多美好的事物,从而进一步丰富精神生活,提高审美情趣,为今后创造美好的事物打下基础。如学习《春》则激发学生对春天的热爱;《人的高贵在灵魂》要让学生感受到博大丰厚的人格之美;《陋室铭》要使学生领悟到恬淡自然的性情之美,像这些文质兼美的文章,教师可以借此着重培养学生的美感,让他们获得一种精神上的愉悦,在美的享受中陶冶情操。如果把语文与美乐结合起来,则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借助于日记周记,消除消极的心理。
中学生正值青春发育期,他们失去了儿童期平衡的内心世界,苦闷和欢乐交替进行。他们一方面渴望被人理解,另一方面又不愿轻易地敞开心灵之门;他们希望有自己私人的空间和精神领域,同时期望获得同伴的友谊。日记、周记成了他们倾吐心血,描绘内心世界的最佳园地。语文老师不妨提倡学生写日记、周记,并主张交上来由老师批阅。为防止学生应付了事,东拼西凑,要鼓励学生写出真情实感,同时承诺为他们保守秘密,语文教师也可以在日记上与学生交流,是班主任的又可称作“班主任日记”,只要有诚意,并坚持下去,学生一定会觉得教师很容易亲近,愿意把自己的心里话写在日记中,教师便可有的放矢,肯定他们的积极心理因素,消除他们的消极心理因素。如在日记中,学生普遍反映升学压力大,流露出焦虑、紧张的情绪,内心充满了忧虑和苦闷。对此,教师可以与学生在日记中讨论这个问题,让学生明白,升学不是唯一的出路,要以平常心对待考试,只要自己付出了努力就问心无愧,重学习过程,淡化学习结果,同时阐明焦虑是一种正常的心理反应,没有焦虑紧张,人会没有压力,会活得轻飘飘,从而没有目标,无所事事,缺乏生活质量和学习质量,适度的焦虑可以更好发挥自己的潜能。要化焦虑为动力,切不可变焦虑为枷锁。在日记批阅中,可针对不同的学生作不同的批示,如给纪律差、底子薄的学生批阅“滴水穿石,并不在于水的力量”;给大错不犯、小错不断的学生批阅“任事者必以实学,谨言者必有奇文”;在给聪明而不努力者的评语“希望你不要成为方仲永第二”。每位学生都有切合实际的评语,这样既能面向全体学生而又照顾了个别差异,教师又以平等的身份写日记,与学生推心置腹的交谈,特别是对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进行肯定和表扬时,他们能感受到慰藉,心态得以平衡,他们就会看到自身的价值,倍增自信心和上进心,大大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心理问题比较严重的个别学生,可以单独谈话,深入交谈,像心理大夫一样耐心地解除其心理痼疾,教师的工作就要做得更细致。
四.借助学生的爱好,培养良好的心境。
青少年很容易情绪化,不良情绪有嫉妒、愤怒、恐惧、紧张、狂躁等。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语文的特点,引导学生缓解、转移不良情绪,帮助学生学会自控,培养学生多方面兴趣和爱好,提高自身修养。如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读书是一种保健性理解生活的方式。有人说:“养心莫如静心,静心莫如读书。”教师可根据《大纲》要求推荐可读书目,并定期召开读书会,交流读书心得,培养学生对美乐的爱好。现代青少年往往喜好流行歌曲,有些流行歌曲不但没有好处,反而使原本不良的情绪更强化,教师不妨根据语文教材选择一些优美的乐曲,分析课文时可配乐朗读,如抒情散文和诗歌等都可以这样做,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每天的早读课就是一个很好的场地,创造美好的气氛,增强读书的兴趣。
由于语文的综合性,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作画,画不在好坏,表达出自己的理解即可。另外,还有书法、集邮等的爱好,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心境,自觉抵制、克服不良情绪。
心理素质的培养比语文知识和能力的学习更加细致,而又见效缓慢,但教师只要有意识地去实践探索,对于学生的成长将起到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所以,我们在进行语文教育活动时,一定要大力开展心理素质教育,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健康发展。
胡杰,教师,现居江苏溧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