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虚假现象,致使教学效果并不明显。在此我从三个方面为例进行阐述。
一.中学语文课堂作业的假减负及对策
“减负”问题已经喊了很多年,然而,时至今日依然是雷声大雨点小。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师课堂作业的假减负。
课堂作业变成课外作业。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不惜挤掉学生独立作业与反馈时间用于自己讲授,认为教师课堂讲,学生课外练,既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又充分利用了学生课外时间,于是“不留或少留课外作业”变成了不但留而且还多留课外作业。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第一,纠正认识上的偏差,树立当堂作业与反馈的强烈意识。布置课堂作业,能调动学生做作业的积极性,又方便教师检验教学效果。第二,给学生留有足够的当堂作业时间。学生在课堂上有时间从容的完成作业,其积极性、主动性就能被调动起来。第三,掌握适度的作业量。布置一定的作业量,既能达到巩固和消化知识的目的,又能不让学生产生抵触心理,影响当堂的反馈。第四,课堂作业要根据学生特点分层次进行,由浅入深,从易到难。
二.中学语文课堂讨论的假开放及应对办法
目前,组织课堂讨论似乎成了开放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优劣的一个标准。但教师能否真正实现课堂开放,让学生各抒己见,从而促进学生的思维向高层次发展?事实上,在课堂开放中出现了许多虚假现象、尤其以虚假的课堂讨论为典型。
1、课堂讨论流于形式。具体表现在:(1)不敢让学生讨论。(2)出现一枝独秀的现象。(3)放任自流的表面热闹。
2、实现中学语文课堂真正开放的办法。首先要引发学生参与探讨的兴趣。“教师预设的讨论题应该具有启发性、思考性、真实性”。其次,要在日常教学中为学生的思考打下深厚的铺垫。平时鼓励学生多阅读、多积淀,扩大知识的广度。再次,给予学生适当指导和鼓励。学生在自主探索中,教师要关注他们思考的方向是否正确,所用方法是否可取。此外在整个讨论过程中,教师要转变角色,成为一个引导者、协作者,而不是指挥者也不是独裁者,让学生走出“不愿说”、“不敢说”、“怕说错”的阴影。
三.中学语文课堂提问的虚假现象及应对办法
1、课堂提问的虚假现象
课堂提问的虚假现象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1)公开课上的提问多而且具有表演的成份。公开课上,教师漫无目的地“满堂问”,一堂课下来,学生只记住了热闹的场面,反而“淹没”了教学重点。(2)平时的课堂提问少而且单调。与公开课相比,在日常的课堂中,因为没有听课的观众去欣赏,因而精心设计的课堂提问就少得多。还有的教师习惯性地提一些“是不是”“好不好”之类的基础性问题,表面上营造了热烈的气氛,实质上流于形式,华而不实。(3)提问对象过于集中,不能兼顾公平。在课堂提问中,那些学习成绩优秀、思维敏捷、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往往成为老师青睐的对象。而那些尚未考虑成熟以及想不出答案的大部分同学却得不到老师的眷顾。(4)教师不能尊重学生的独特见解。每个学生对问题都会产生不同的看法,但教师只用一个“标准答案”去衡量学生的回答,让学生像猜谜语一样揣摩教师的答案。(5)把提问当作惩戒的手段。有的教师为了惩戒上课不注意听讲的学生,专提一些并不打算让学生回答出来的问题,这也导致一些学生产生抵触心理。
2、提高课堂提问效果的对策
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巧妙设问,能紧紧抓住学生心理,激发学生求知欲,激活学生创造思维,趋使学生回忆、想象、创造,使学生成为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主体。(1)围绕中心精心设计每个问题。(2)选择问题应有梯度和层次,难易适中。(3)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平等地对待和尊重每一位学生,不能“以偏概全”。(4)正确对待学生的答案。课堂提问时应亲切、耐心,对学生的回答给予适时的指导、(5)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问要有启发性,趣味性,要注意讲究思维性和适度性。“学校为学生所能做或需要做的一切,就是培养他们思维的能力”。
薄春节,教师,现居江苏沭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