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1年第8期 ID: 156049

[ 刘洪海 文选 ]   

高中语文课堂中的朗读教学

◇ 刘洪海

  内容摘要:朗读是课堂教学中理解课文的重要方法,感情它是以理解课文为基础而生发的,而朗读使学生在加深理解的同时受到感染和熏陶;同时它又反作用于课文的理解,当学生能够把本来毫无生气的文字符号通过朗读折射出一定的情感光芒,则说明已经把握了文章的情感基调。
  关键词:高中语文 朗读教学 方法
  
  教学中学生能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在熟读的基础上能把课文读流利。可是有感情朗读,却是需要老师的引导,那么如何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呢?
  
  一.注重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基础
  
  1、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为“敢读”创设氛围基础。敢读是学生爱读、会读的前提。而轻松活泼的氛围,是学生发挥积极主动性的前提。在日常的教学中,老师应以平等、宽容、友善的心态对待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氛围,让学生的身心自由地表现和舒展开来,从而培养学生对自己朗读能力的自信。
  2、强化主体意识,注重自由感读,读出个性。“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朗读教学老师应首先树立和尊重学生有独立见解的观念,让学生充分地自由感读课文,读出自己的感受和个性,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
  3、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评价。“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重点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在朗读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的阅读进行评价,并创设机会,加强培养学生从语音,语调和感情等方面进行阅读评价的能力。开展多种评价形式,从而了解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
  4、落实主体地位,以读代讲,读中质疑;以读悟情,品出深层意境,读中释疑。
  我国具有历史悠久的文化宝库,传统的经典文章都非常重视词藻的华美和用词的准确。因此,在理解朗读文章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动性。让学生敢于质疑,自主发现疑难字、词、句、段,抓住重要的、中心的词句,反复品读,反复体会,这就可以抓住文章的灵魂,悟出作者作文的意旨,以达到挖掘和理解课文的深层意境。再通过反复诵读,仔细品味,就能以读代讲,读中释疑。
  
  二.创设轻松、有趣的课堂气氛,是培养学生朗读兴趣,让学生“爱读、乐读”的前提
  
  为了培养学生“爱读、乐读”的兴趣,我们应在课堂中采取灵活多样的朗读形式,创设轻松有趣的课堂气氛。
  1、声情并茂法
  “声情并茂法”就是让学生在朗读时运用恰当的语气和语调,配上合适的动作、丰富的表情而进行的一种朗读方法。在课堂中经常运用声情并茂式的朗读方法,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而且能锻炼和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和语文修养。
  2、“摇头晃脑”法
  这是模仿古人在诵读诗文时摇头晃脑的一种读书方法。模仿古人,学生会觉得好玩有趣,而乐于模仿。等习以为常之后,便能把内心的体会自然而然地通过摇晃脑袋抒发出来,达到自我陶醉的境界,也是入情入境入文的表现。
  3、配乐朗读法
  我国传统诗文常与音乐交融一起,显示出音律文章的优美,即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诗,词、歌,赋。因此在朗读一篇优美的、或是感情挚深的、又或是具有惊世疾俗的文章时,配上恰当的音乐,将会收到非常精彩的效果。
  4、创设情景想象朗读法
  “创设情景想象朗读法”就是师生通过运用语言、音乐和图画等教具进行渲染气氛,再现课文情景,发挥想象,领悟人物情感而进行的一种情景交融的朗读方法。它能让学生有身临其景的感觉,而达到有感情朗读的目的。
  
  三.让学生掌握、运用朗读的多种技巧是提高朗读能力和朗读兴趣的关键
  
  朗读教学中,把朗读跟音律联系起来,根据不同的语言环境,抓住重点字词,运用语量、语速、语调、语气、语态及停顿的方法,采取抑扬顿挫的技巧,进行持之以恒的朗读训练,将会收到理想的效果。
  综上所述,语文教师应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高水平的朗读能力,应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从激发学生“爱读、乐读”的兴趣入手,把以上各种朗读方法和技巧运用到课堂的实践中。
  
  刘洪海,教师,现居江苏赣榆。

高中语文课堂中的朗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