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1年第8期 ID: 155982

[ 刘晓娟 文选 ]   

让语文课堂充满阳光

◇ 刘晓娟

  内容摘要:素质教育要求教师把学生从传统的被动的受教育地位转变到主动的求知地位上来,在教学活动中,做到“教学做”合一,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养成自觉地寻求知识,获取知识的能力。让学生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成为学生思考的天地。
  关键词:素质教育 学生主体 课堂教学
  
  一.更新理念 转换角色
  
  打破“师道尊严”的圣框,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放下教师的架子,放松面孔,以民主、平等的态度面向全体学生,用教师的真情实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课堂成为学生表演的大舞台,教师在其中成为引领者,在教师的点拨下,让学生真正能成为学习的主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逐渐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开动脑筋,学会学习,使学生各方面素质得到全面发展,成为时代需要的合格人才。
  
  二.激发兴趣 培养信心
  
  “兴趣是学习之母”,没有兴趣是学不好语文的。因为有兴趣,学生就会产生积极的情绪;为满足好奇心,学生就要看要听要想要问,思维也被激活。教师精心设计教学,就是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在成功的体验中使学生的兴趣受到保护和激励。教师要善于通过各种手段,找准教学的切入口,诱发学生的求知欲。
  1、创设情境,激励兴趣。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新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应创设多种多样的教学情境,运用情境引入、启发式谈话引入等,激励学生主动参与,用外部刺激引起学生学习的直接兴趣。如在教《与朱元思书》时,我用录像和电脑课件,创设出富春江神奇秀丽、多姿多彩的优美情景,并配上优美的音乐,展示给学生欣赏。一上课就把学生引入美的境界,使学生对富春江的美景产生无限的好奇,浓厚的兴趣。
  实践证明,多种情境的创设,可以调动学生的情感,激活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萌发强烈的探究欲望,在自信心与自主意识的驱动下,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在广阔的时空中,展示个性、寻求发展、获得成功。
  2、分层要求,激励信心。学生是存在差异性的,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各不相同。教师在设计问题,布置作业时都要照顾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对学习的不同需求,充分激发他们的探究意识和进取精神。特别对于后进生在学习上的障碍,教师要千方百计地积极引导,帮助他们度过难关。课堂上常常有这样的情形发生,后进生的发言或因吞吞吐吐或因不够贴切,引起同学的哄笑,使他们的自尊心受到沉重的打击,此刻激励心理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决不能采取责难排斥的态度,要看到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人格,因材施教,因材施“励”。教师要适时地给予指导,为学生创造自我表现的机会,让学生感到“我能行”、“我很行”。
  在课堂上,我总是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叫学生进行回答,并对他们提出不同要求。在布置作业时结合学生实际,分层布置作业,让学生自由选择,自主探究。如学习了朱自清的《春》一文后,我这样设计作业: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优美句段。2、有感情地背诵课文,默写优美句段。3、仿照课文,写一处景色优美的片断。这三个层次的作业由易到难,分别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因而有利于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激励质疑 启迪思维
  
  质疑问难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表现,优化语文课堂结构,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必须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教师要创造和谐融合的课堂气氛,允许学生随时“插嘴”、提问,争辩,甚至提出与教师不同的看法。以前,对待学生的这类插话,我认为是“耍小聪明”、“出风头”,甚至是“目无师长”、“破坏课堂纪律,扰乱正常的教学秩序”,往往恼羞成怒,加以斥责、讽刺,这样做,有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不但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思维的创造性,而且在学生心目的威信也大打折扣。学生有疑而问,质疑问难,是用心思考、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可贵表现,理应得到老师的热情鼓励和赞扬。现在对学生的随时“插嘴”,提出的各种疑难问题,我总是抱欢迎、鼓励的态度给予肯定,并做出正确的解释。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一定要在语文课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让语文课堂洒满智慧的阳光。
  
  刘晓娟,教师,现居河北邯郸。

让语文课堂充满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