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1年第8期 ID: 156051

[ 孙玉梅 文选 ]   

最是书香能致远

◇ 孙玉梅

  从小特别羡慕出口成章的同学,更羡慕妙笔生花的老师,总以为长大后自己成为老师,写文章也能如此顺手拈来,上课更能左右逢源。也知道读书的重要性,知道“胸藏万卷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也常常在课堂上理直气壮、诗情画意地告诉学生:没有一本书的教室,是没有一盏灯的家,是没有一颗星星的天空,同学们,让我们走进书香世界吧!但是在多年的实际生活中,却总是为自己不读书找借口。上班时间要备课、上课、处理作业,下班时间要洗衣、做饭、带孩子,哪有时间看书啊?扪心自问,自从走上讲台之后,认真读过几本书呢?
  直到上学期,吴孝峰博士的讲座,又极大的激起了我读书的欲望,毋庸讳言,学校的硬性要求,也是促成我下决心认真读书的催化剂,我真的一页一页读起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老师的建议》一书。
  看着看着,我就被这样的句子吸引住了。“每一个决心献身教育的人,应当容忍儿童的弱点”“一个无任何特色的教师,他教育的学生不会有任何特色”“只有让学生不把全部时间都用在学习上,而留下许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他才能顺利地学习”“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就在于让每个儿童看到人的心灵美,珍惜爱护这种美,并用自己的行动使这种美达到应有的高度”……
  朴素的文字中透出无比高明的教育智慧,简单的文字中蕴藏无比睿智的教育思想,我沉醉了!于是,我每天在讲课之余坐下来,抱着这样厚厚一本书,划线、摘抄、思考,实践。受了书里生动而真实的教学故事的感染,受了平实而富有哲理的语言的启迪,在和教育大师的心灵对话中,我找到了重新出发的理由。——我也要做这样的老师!
  记不清是哪一位语文教师曾说过:“只读两本书(教材、教参)的教师无论如何是不能成为优秀教师的。”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因为,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之一粟。因为,“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
  有人问特级教师吉春亚说:听您的课简直是一种享受。如何让自己妙语连珠?如何让自己的课更精彩?吉春亚老师告诉他:天道酬勤,深入阅读,厚积薄发。是呀!当阅读成为第一需要,书读多了,厚积薄发,不是水到渠成吗?书中所举的“用终身时间来备一节课”的那个历史教师的例子也是最好的证明,他的成功之处就是用他的终身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知识海洋,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中国名师于永正、魏书生、窦桂梅、余映潮、李吉林……哪一个不是以读书作为人生第一需要,广泛吸收前人之精华,融会贯通,成就他们的珠圆玉润的呢?
  所以,为了我们明天课堂的自信和从容,为了我们的教学生涯充满理想、激情和诗意,我们要读书,读书,再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持之以恒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如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扩大大脑知识的流量,注入思想的大河。
  于是,每天晚饭后的时间,我不再是守候在电视机旁,而是捧起厚厚的书,尽情徜徉在书的世界,享受阅读的乐趣。不但读教育专著,而且,读文学、读历史、读人生。除了在业务学习笔记本上做业务学习摘记,而且在我的积累本上做精要语段摘记,现在,我自己的摘记本已有厚厚的几大本儿了。阅读已经成了我必须的生活,我把读书当作了第一精神需要,当作了饥饿时的食物,当作了自己精神生活的呼吸,欲罢而不能。
  掩卷深思,一个成功的教师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呢?唯有坚定的教育信念,深厚的文化底蕴,充沛的创业冲劲,才能让我们长久地立于三尺讲台,忙碌而不羞愧,平凡而不自卑,成长并且美丽。“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在阅读生活中,你会觉得你的思想越走越广阔。而思想走多远,我们的教育就能走多远。
  最是书香能致远,阅读之乐乐无穷。让我们品着《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高效率教学》《名师教育艺术》《做一个幸福的教师》《重塑心灵》《激发无限潜能》《唤醒心中的巨人》这些弥漫芬芳、萦绕悠长的心灵鸡汤,用一个教育者深邃的思想、执著的热情、充实的成长回报教育的春天……
  
  孙玉梅,教师,现居河北唐山。

最是书香能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