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1年第8期 ID: 156032

[ 李化 文选 ]   

《虞美人》研读

◇ 李化

  内容摘要:李煜以帝王之尊度过三年的囚禁生活,受尽屈辱,尝尽辛酸。词中感叹自己的身世和遭遇,诉说自己的悲剧命运和人生的愁恨,追怀往事,怀念故国,表达了亡国之痛。词人过着非人的生活、肉体的痛苦和精神的折磨没有尽头,从而又折射出词人“幽怨凄惶”的悲凉人生。
  关键词:李煜 愁恨 抑郁 惶恐
  
  《虞美人》是李煜入宋以后的作品,写于977年。整整一年的凄清忍辱的生活,和他做皇帝的奢侈豪华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所以词情是悲伤忧郁的。
  词的首句,“春花秋月何时了”问句起,用春花秋月代表一年。何时了意思是说什么时候才能了结,或什么时候才能到尽头。这一问句,问的极其苍凉悲苦。什么人希望岁月快快消逝呢?只有饱尝人生巨大悲苦、只有深感人生之凄惨忧愁的人,才能如此发问。而李煜正是经历了这样的人生际遇。他先是过着皇帝的极乐生平、莺歌燕舞的生活,而眨眼间祸从天降,他从至高无上的皇帝宝座跌入了阶下囚的万丈深渊。人生的坎坷,世态的无常足使他发出这样的感叹,这样的岁月何时是个尽头啊!词人把内心的所有无处诉说的忧愁和阶下囚的凄苦,都凝结在这句话里,喷发而出,很有厚度。这其中除悲怆外,还包含着词人的无可奈何。未来是什么样?还要熬多少无奈的岁月?他是无从知道的。一个了字用得极好,许多内容包含其中。
  如果说上一问句是问天、问地、问茫茫未可知的人生的话,那么“往事知多少”又把长镜头拉回来,转而是往事依稀历历在目。往事多多少少还都清楚地记得。这似乎是对自己的慰藉,实际上是现实太苦了。往日的欢娱和豪华的生活情境越真切,现实的愁郁愈深重;而现实越压抑越无人生乐趣可言,往昔的情境便会越清晰地映在脑海,两者相辅相成的。所以这句和上句是紧密相连的,虽此两句无一愁字,无一苦字,但其中多少愁苦是无法言表的这从结句也可以看出。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又东风,东风送暖,表明春天又来了。词人的故国在宋的东方,所以他感到和煦的春风是从故国吹送来的,这就更感到切肤之温。又,表示又一次,第二次。词人是976年正月入宋的,说明词人在宋国度过了一年,感觉春风都是从东面吹来的,可见词人恋恋不忘故国的情怀。虽然故国常常萦绕心怀,但站在小楼,眼望圆圆的月亮,是不忍回忆故国的事情,因为月圆人难圆了。故国指南唐。这两句是写实,写现实,是叙述笔法,从周围的事物和环境的变化中引出故国之思来,是一丝和风,只是月又圆,本都是自然现象一种规律性的变化,可是这微小的变化都触疼了作者的心,可见他相思之苦和失国之痛已深深烙进了他的心里。
  回首为什么不堪回首,因为“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雕绘的阑干,玉砌的宝殿虽然仍在但已失去了它往日的容颜,失去了往日的光彩。豪华的宫殿失去了主人,往日的升平舞乐的华丽景象也就消失了。物是人非,一片黯然凄凉的景象。这两句是词人回想的境界,看似很平淡,只描述一下具体的事物,但其中却蕴含了极重大、极剧烈、极根本性的变化。失国之痛,失民之痛,失去欢娱生活之痛都凝聚在朱颜改当中。语言极其含蓄、极凝练、也极概括,一个没有失国之仇恨,没有饱尝欢乐又饱尝痛苦的人,是写不出这样的词句的。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虽然问君,其实是在问自己。满腔的悲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可见悲愁多么强烈。愁,本来是主观的感受,词人却把飘渺无边、无法看到、摸到的愁字,用“一江春水”这一具体的事物表现出来。使无形的变成有形的。写愁的文人很多,李清照写“愁”,是载不动,许多愁,写出了愁的沉重,感到一种压迫感。而李煜的愁是春草,是春水,写出了愁的绵绵不绝,滔滔不断。虽然李清照晚于李煜,但李煜写出的愁更深刻,更带人生的哲理,这和他“人生愁恨不能免”相一致的。只要有人生,便会有愁恨。因为词人有愁有恨有痛有忧,而这愁和恨,痛和忧和别人又不同,比别人又有不一致的感受——从皇帝到阶下囚。所以尽管他知道“人生愁恨不能免”,但他还是不禁发出了“春花秋月何时了”的感慨,叹人生,什么时候是尽头啊!多么苍凉凄清的笔调,多么悲慨、痛苦的感叹!
  
  李化,教师,现居江苏邳州。

《虞美人》研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