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词作状语时,一般来说应修饰限定其后的谓语中心语,但在平常实际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凭借语感我们发现许多状位形容词所修饰限定的并非是谓语中心语,而是主语、宾语等。这就涉及到语义指向问题。语义指向针对语义结构关系而言,指句中某一成分在语义上跟哪个成分直接相关。那么我们在实际语文教学过程中怎样有理有据地判断状位形容词的语义指向呢?下面就从语义标准和形式标准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语义标准
语义指向分析法是一种新的语义分析方法,要在相同的句法结构中发现不同的语义结构关系,找到句法成分之间在语义上的关联。所以对于同样处于状语位置的形容词就可以采用语义特征分析法,通过分析它们的具体语义来判断其究竟指向谁。
下面结合例证进行具体分析:
(1)程仁无力的茫然望着暗处,他该怎么办呢?(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2)湖边港汊甚多,密密地长着芦苇。(汪曾褀《鸡鸭名家》)
(3)她飞快地瞟了怀宝一眼。(周大新《向上的台阶》)
相关词语的释义分别是:
茫然:形容完全不知道或完全不明白的样子。
密密:形容事物之间距离近,事物部分之间空隙小。
飞快:非常迅速。
“茫然”具有[+表情]表人物的语义特征,“密密”具有[+密度]的语义特征来表示植物的密集,而“飞快”具有[+速度]的语义特征来说明某一动作行为的情形,因此它们的语义指向分别为主语“程仁”、宾语“芦苇”和谓语“瞟”。这些例子中的形容词虽同作状语,但它们在语义上却指向了不同的句子成分。
在实际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总结出判断状位形容词语义指向的语义标准是:分析该形容词的语义特征,它符合哪个句子成分的语义,就指向谁。有了这样的判断标准,同学们在面对此类情况时就觉得有了理论依据,可以更准确地进行判定。
2.形式标准
语义标准是针对深层语义结构而言,形式上我们还可以采用“转换法”,通过对表层结构句法成分的转换,揭示与其他成分在深层结构中的语义关系。即把状位形容词从状语转换为另一个句子成分,若这种转换符合语法,且转换前后句义没有明显变化,它就指向某个句子成分。这样就使深层语义关系有了形式化的表现,更利于操作,便于语义指向的具体判定。
本文分析的状位形容词的“转换”,具体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状位形容词转换为谓语中心语的补语
(1)秀莲转过身去,紧紧地把孩子抱在怀里,跌跌撞撞走了出去。(老舍《鼓书艺人》)
(2)他们有的光荣地为革命而牺牲了。(冰心《回忆“五四”》)
上述这些形容词都可以转换成谓语中心语的补语。例(1)、例(2)可分别转换为“抱得紧紧的”、“牺牲得光荣”,即这些状位形容词“紧紧”、“光荣”的语义指向是各句的谓语中心语。
(二)状位形容词转换为主语的定语
(1)那棵不知名的五瓣的白色小花仍然寂寞地开着。(巴金《静寂的园子》)
(2)有一年春天,他醉醺醺的在街上走。(鲁迅《阿Q正传》)
以上各例形容词可以转换为句子中主语的定语,可依次转换为“寂寞的小花”、“醉醺醺的他”。所以状位形容词“寂寞”、“醉醺醺”的语义指向分别为各句的主语,对主语进行修饰限定。
(三)状位形容词转换为宾语的定语
(1)清晨五时许,疏疏落落下了几点雨。(茅盾《子夜》)
(2)两棵大马尾松底下,放着一张小桌子,桌上散乱地摊着几份文件。(王愿坚《普通劳动者》)
以上各例形容词可转换为宾语的定语,可依次转换为“疏疏落落的雨”、“散乱的文件”,因此其语义指向为各句的宾语。
在实际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分析状位形容词的语义指向时,意义标准和形式标准是互相补充的,意义标准是根本的、决定性的方面,形式标准则具有形式化的特点,更利于操作。因此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应将“语义”和“转换”相结合来判断状位形容词的语义指向问题。
两种标准的教授和应用不仅仅使同学们掌握了些许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大家发现看似深奥枯燥的语法其实也可以变得浅显易懂,充满趣味,关键就在于要有一颗感兴趣的心、一双敏锐的眼睛、一种思辨的思维。
陈伟,河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