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1年第8期 ID: 156006

[ 刘磊 文选 ]   

语文课怎样与写作进行有机结合

◇ 刘磊

  内容摘要:在一般的语文教学中,总是把课文学习与写作相分离,没有把二者紧密结合。本文从三个方面进行探索,力求将课文教学与写作更紧密地结合。
  关键词:课文教学 写作教学 结合
  
  课文的学习,应当以阅读为手段,以写作应用为目的。然而我们许多同学认为学归学,考归考,学考分离,考试总是与课文无关,课文的学习显得无关紧要。殊不知课文是一个例子,是培养我们多种能力的一个阵营。学习中必须把课文的积极因素调动起来,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把学习和能力培养沟通起来。二者的沟通是多方面的,现就立意、构思、表达等技巧上的沟通,拙列于笔端。
  
  一.化课文的立意
  
  教材中每篇课文好像跟我们有一定的距离,对我们的写作似乎无甚益处。教学中,我们只要培养辩证思维和实事求是的思想,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去分析、评价每篇课文的思想情绪,这对于我们作文中的立意是大有裨益的。
  高中语文第一册《我的空中楼阁》这篇课文,作者倾其笔力写自己心爱的小屋,但并不是纯客观地写小屋,而是在描写中处处渗透着作者的主观感情,使各种各样的景物带上强烈的主观色彩,寄寓着作者的主观志向和情趣。实际上,这些外在景物就是作者内在的精神体现,所谓小屋、绿树、花、山、它们的活力、轻灵、自由、开放,无不是作者自身精神外化了的景物特征。由此可以推知,贯穿于全文的小屋与周围环境的描摹与赞美,强烈地表达着作者对自由生活、独立人格的追求与向往,这就是作者的“意”。这种由现实中的具体景物联系到心中的追求和向往的立意方法,能够启迪我们对平时生活中的一些不引人注意的实物展开联想和想象,寄寓深刻含义。
  作者这种立意方法能够引发我们对现实生活的兴趣,比如我们看到生活中的羊肠小道就会想到人生的曲曲折折,看到生活中的宽广大道,就会想到自己前途的宽广无限……这样就会使我们养成对现实生活产生思考的良好习惯。
  这种“由物及人”、“由实及虚”、“由所见及所不见”的立意技巧来自于课文的启迪。
  
  二.化课文的构思
  
  我们对文章几种常见的构思方式是熟悉的,作文时,只要有可写之物便即刻按某种结构进行作文,到成文之后似乎“很不像样”。特别是议论文,我们也知道“提出论点——分析论证——结论”的作文思路,在实际作文中,往往在分析论证的部分,讲不清楚,说不明白,甚至出现“循环论证”的错误作法,这便是我们作文的构思不具体、不细致造成。在平时学习课文中认真理解课文写作思路,认真把握课文的构思特点,这对作文构思具有直接指导性。
  《在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这篇课文,其线索很清晰,逻辑性很强,全文以“历史——责任——希望”为线索,回顾了北京大学的昨天及其在中国现代历史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展望了21世纪对教育的高要求,指出了社会主义大学应直面挑战,成为科教兴国的生力军;同时向北大同学、全国的大学生和青年提出了殷切的希望,这个网络既展开了文章的思路,又使各个部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还使文章的内容具体充实。
  这种严密的构思方式、具体的内容设置启发我们,作文构思时既要善于把一个观点分解成具体的内容,又要使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严密、紧凑,写起文章来就顺理成章,有话可说,有事可写。
  
  三.化课文的技巧
  
  每篇文章的表达都大同小异,“大同”之处易于辨识,每位同学都知道语言常见的表达方式,关键是我们要善于找出“小异”之点,以利于我们的作文。比如毛泽东的语言具有严密性、讽刺性、形象性的特点,给人一种自然豪放之美;鲁迅先生的语言特点十分严密,具有讽刺性、形象性,但鲁迅先生的语言给人一种深刻、凝重的美。其间的差别需要我们细心体味、领悟。能够领悟出其中的差别,能够把握一定的技巧,只有在长时间的揣摩基础上,才能养成锤炼语言的习惯。这种语言的锤炼过程来自于语文教材,课文便是锤炼语言的最佳教材,我们只有反复阅读,认真揣摩,长期坚持,语言表达能力就会大大提高。这样,写起作文来才不会为语言表达犯愁,就不会为怎样表达苦恼,才能够根据不同的内容,不同的题材,选取适当的表达方式,采用合理的表达技巧。
  课文阅读和我们写作的沟通,是利用课文积极因素的重要方面。当然,并不是要求我们做机械的、简单的模仿,而是需要我们实实在在的以课文为园地,在表达方式、写作技巧等方面联系自身的特点,发挥自己的个性。
  
  刘磊,教师,现居河北武安。

语文课怎样与写作进行有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