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特雷·伊格尔顿是当代著名的马克思理论家和批评家。他认为没有某种仅源于文学并仅适用于文学的独立理论。在本书中,他梳理了现象学、符号学、结构主义和精神分析等理论的发展脉络和观点。他的批评法方法是先建构起自己的理论体系,再攻击自己的理论基础,将对文学理论的探讨引入悖论的怪圈中。
关键字:伊格尔顿 西方文论 结构与解构
在本书中相对的观点贯穿文论始终。相对的此物与彼物之间的区别不是恒定的,不存在中心和唯一意义。如果用语言学的能指和所指来说即:能指首先是混乱的。一个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是因为差异,这就是说要通过比较才能将物体与其他物体区分。差异是相对的,不确定的。且所指与能指之间的对应也不是一一对应的。所指之间是混乱的,要受到诸如语言、传统等的限制。能指和所指之间建立某种关系时,所指可能会被压抑而失声。文学本就受到各种因素渗透和影响,而要建立一个统一结构就需要将其封闭起来。但是这是不可能成立的。一个文本的意义在于文本之内,那么我们能提出的另一个相悖的观点就是文本的意义在文本之外。这种外与内首先就是一种应该被打倒的先见,结合文本的不稳定的结构和性质,就可以对此进行深入的分析了。
1.解构与结构
文章在导言中抛出了一个问题:文学是什么?他从文本和现象两个方面告诉我们文学既不是事实,也不是虚构。一切稳定的或试图将文学与人、社会、文化等割裂开来的观点都是不正确的。他要讨论的文学应该不是纯粹的,与意识形态和话语权力等相关。
他认为文学不是一个“客观的”、描述性的范畴,但也非任何东西都可称之为文学。而价值判断处就植根于更深层次的种种信念结构之中。他首先将一切现存的文学观给解构掉,然后通过一种类似于语言学的方式为文学建构一个囊罗所有观念在内的这样一个发展的、差异性的深层结构。对于文学理论,解构主义体现得很明确。在他看来现代文学理论是一种幻像。相对于政治关系错综复杂的社会,现代文学理论已经不再有什么意义。西方文论多元,其实并不等于客观,仍然是主观的,有权威的。是充满了价值判断、意识形态的,被打上了话语权力印记的。文学只有在死亡之后才能得救。他主张将文学理论作为观察我们时代的历史的一个特殊角度。通过策略警惕政治和话语权力的侵袭。那文学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呢?
实际上,伊格尔顿只是将已存的文学和文学理论一一否定掉之后,再建立自己的文学理论体系。他的这种体系的建立在一种英美的传统的实用主义的观念上。“每种文学理论都以对于文学的某种使用为前提,即使你从它里面所得到的乃是它的完全的无用”(p210)。以女性主义为例,他认为是可行的。自由人本主义者批评家并非只是一心想要对文学做出更为全面的解释;他们希望以那些会深化、丰富和扩展我们的生活的方式来讨论文学。对于文学和文学理论与批评,一方面,是警示人们对自己所遭到的话语权威的压迫和对于现代性的反思,另一方面,对于我们如何改造这个充满意识形态的社会有建设意义。伊格尔顿判定文学的标准是一种实用主义的和功利主义的标准,正如他自己所讲的,不存在纯文学,也不存在纯文学理论。
2.人本与压抑
人本主义本是资本主义的官方意识形态的一部分,而现代资本主义则无暇顾及它。伊格尔顿对于文学和文学理论的讨论时始终带着一种对现代人的担忧和关怀。这源于伊格尔顿的宗教背景。在他看来,一种文学理论的提出总是试图来代替宗教,但这是行不通的。宗教是他的生命中的一部分,人本主义也是他的一种贯穿于这本书的一条线索。对于人的重视,对于现代性的反思,使得他将对人的关注展示在我们的眼前。
谈及现象学时,他也较为注重讨论哲学的现实意义,反对形而上的思辨。这种对存在的关注,既是阐释学对于传统的一种新的向内转,也是对于胡塞尔的“意向性”的认识。但是他也只是反对了一种绝对主义,而走向了一种相对主义的人本主义。在接受理论中,他肯定了读者起到的积极作用,肯定了人的认识的积极作用。强调主观作用不是纯粹的,是受到诸如历史、语境限制的,认识总是逃不出社会性的。在精神分析一章中,他谈到了弗洛伊德对于整个人类的的怜悯:一个建筑在压抑和推迟欲望上的文明使人类生活得痛苦。虽然这种不幸福使文明不断前进,但是人的精神上累计的创伤已接近崩溃边缘,尤其是一些不断遭到压迫而又不能分享劳动果实的人们。阶级之间的不平等阻断了交流的可能,人是充满苦难的。他认为,弗洛伊德形成的乃是一个关于人类主体之形成的唯物主义理论。人的压抑,也体现在语言的所指上。这种趋势延伸到了阿尔都塞的个别主体和整个社会的关系。我们所感到的幸福和自由实际上都是不幸福和不自由的表现,是意识形态强加而我们的。而所谓的人的斗争也是不存在的,觉醒也无异于一种徒劳的在社会和历史的挣扎,也只能表现为另一种解构。而最终的结果是“迫使如此众多的成员忿忿不满并且迫使他们揭竿而起的文明,(它)既不可能也不应该永世长存”。人的压抑不仅是直接来自个体无意识,也源于社会和历史的作用在无意识的这种复杂的联系上。伊格尔顿重新阐释了人们易对弗氏误读的那部分理论。也在此说明了人不是被动承受的,而是具有能动性的。
3.政治与意识形态
与传统的文论回避政治有别,伊格尔顿将一切现代文学和文学理论都与政治相关联。但在本书中,政治已经不再是仅与国家机器相联系的上层建筑和现实基础。政治被他带到一个更加宽泛的意义上,归结起来就是既定的种种话语方式和权力关系。
一方面,伊格尔顿继承了经典马克思主义的一些观点,比如他肯定政治对于文学和文学理论的影响,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另一方面,他受到西方马克思主义,尤其是意识形态学说的影响。对于资本主义的现代性反思和批判也更加彻底和深刻。在本书中他一直试图表明文学其实是一种意识形态。文学理论与现代的意识形态经常是无意识的同谋关系,精英主义、性别歧视或个人主义是我们力图要避免的,但是却似无法做到的。而当这一做法走到了极限,则又是另一种对于这些主义的加强。伊格尔顿认识到,自由人本主义的软弱,是因为它与现代资本主义之间的根本性矛盾关系是一种症候。而高等院校中种种权威的存在是不利于文化继续发展的。论述其政治批评时,他引入福柯的话语理论,试图说明文学的视野其实就是整个社会中话语实践领域,而其要旨在于将这些实践作为种种形式的权力和行事而加以把握。伊格尔顿认为意识形态是无所不在的,到处都有话语和权力的印记。我们时刻处于一种被灌输各种意识形态的危险之中。反对权威和进行文化批判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不存在纯文学批评,文学理论是具有政治性的。他将文学理论从种种认为其与种种社会因素相分离的思想观点上拉回来,关心这些理论是怎样在“消费”点上产生实际效果。可以从全然的话语实践中找回很多的宝贵的经验。他将文学理论的视角进一步投向文化批判。为文学研究是否有存在意义的现存危机而忧心,鼓励文学创造者与占统治地位的文学生产关系决裂。这样,文学死亡之后方可获救。
4.小结
伊格尔顿在书中设置了无数个悖论。并且处在一种无限制的循环之中。这种循环下去的结果,只能是一个更加开放式的循环代替另一个,消解意义和中心。但是这样是不是就导致没有一种价值判断的标准?对于做一个人有多种选择这样的题目而言,选择是否没有必要,而人要面对的只是纷繁的不确定和不稳定。是不是最好的选择就是不选择。人被限定,又在做选择,是不是这种选择也是被限定的。选择的后果究竟是什么,是生存还是死亡吗?这样思考的怪圈究竟何时才能到头?我们是该否定一切逻各斯,但是作为人类,自恃是依靠理性而生存的动物,失去了控制的滋味并不好受,我们到底需不需要中心呢?
文学是什么,文学的来源是什么,文学的意义是什么,文学究竟该走向哪里?伊格尔顿为我们提供一种思考的方法和视角。在当前宏观的叙事模式下如何找到渺小的个人叙事,要懂得采取一种策略和技巧,维持此在的我们的精神和物质生活。至于我们究竟能不能穷极并接近它,已经不再重要。人本来就是一个悖论,何况文学和文学理论?世界的发展就在于相对的怪圈无限制的运行下去,无限接近于完美。作者理论看似最后得出的结论都是似是而非的悖论。但是这却引发了对于逻各斯的怀疑和探讨,将人类从确定中中解放出来,将文学理论从文字、语言和历史等中释放出。文学理论是人类的幻像。
参考文献:
【英】特雷.伊格尔顿著,伍晓明译《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石雯,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