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参考国内外学者的意见以及结合心理学、认知学等学科理论就概念隐喻的工作机制假设了一个立体的空间模型,认为概念隐喻是激活、聚焦凸显、映射的共同作用,其基础是经验。
关键字:概念隐喻 激活 模型
1.概念隐喻理论
长期以来,关于隐喻(metaphor)的工作机制,国内外理论界一直争议颇多。郑银芳认为隐喻研究的发展经历了传统的“比较说”、近代的“互动理论”到现代认知语言学的“映射理论”和“心理空间理论”三个阶段。[1]这种“三个阶段”的看法,已经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同,只不过我们一般更倾向于把“替代论”和“比较说”看成两种独立的理论一起放在第一个阶段。
当然,除了这种基本的观点外,还有很多其他的论点,其中陆俭明先生的“激活说”就对Lakoff和Johnson的“映射理论”提出了质疑。1980年,Lakoff和Johnson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明确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他们认为,隐喻普遍存在于日常生活当中,不仅仅是语言,也包括我们的思想和行动。[2]1992年,Lakoff就概念隐喻理论作了进一步阐释。他主要使用了概念域、源域、目标域等术语来进行说明。他认为“爱情是一场旅行”可以被理解成从一个源域“旅行”到一个目标域“爱情”的映射,[3]而陆俭明先生认为如果在起始阶段就承认投射或映射的话,就无法解释这种投射或映射的目的、动因。在他看来,无论隐喻还是转喻,都宜假设为“一个认知域激活另一个认知域”。这一点很好解释,因为客观事物之间本来就相互联系。[4]笔者在前人基础上就概念隐喻工作机制提出了一个假设模型,认为概念隐喻包括激活、聚焦凸显、映射三个过程。
2.激活
笔者认为陆先生把激活关系等同于一般我们所说的联想关系似乎有点儿不妥,因为我们无法解释为什么A认知域联想到B认知域却不联想到C认知域。也许有人会说,A认知域和B认知域密切相关,但我们知道,C认知域也可能和A认知域密切相关。笔者以为,把这种激活理解成并行的激活扩散更合适。《认知心理学认为》,人在长时记忆模型中存在着一种称之为激活扩散的模型,它是一个网络模型,而以语义联系或语义相似性将概念组织起来。[5]笔者将它假设为一种立体的空间网络模型,至于“并行”,我们主要采用了连通主义的观点,认为人脑中存在着一个并行加工系统,所谓“并行”,指的是人可以通过对多种处理单位的共同作用对信息进行加工;而“分布”指的是知识是以处理单位之间相互连接的分布方式储存在系统中的。[6]也就是说,A认知域并行激活B、C、D等认知域,其中B、C、D等认知域与A认知域既可能是相关关系,也可能是相似关系。
除此之外,A还向概念内部进行关系扩散,至于这种激活或者扩散的范围取决于基于经验的关系联通。这种关系连通随着事实经验的改变而及时地自动更新。“关系连通”这种说法,王正元在其《概念整合理论及其应用研究》中就提到过,他把隐喻域间的这种关系连通分为五类,即“对应连通”、“类推连通”、“部分与整体连通”、“普遍与具体连通”、“相关性连通”。[7]但他并没有强调这种关系的本质。笔者认为这种基于经验的关系连通是隐喻开始前就有的。这就像开关与电灯、电灯与电灯之间的关系一样,他们之间的线路预先确定,开关一开,灯就会同时亮。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一个完全陌生的词语无法产生隐喻。因为大脑中预先无法建立并储存关系。这种关系,程琪龙在对概念的说明中已经阐述了,他认为,在神经网络中,概念不是实体,而是关系。一个概念的存在是因为它和其它概念之间对立而又连通的关系,对立就是不同关系的结点,连通就是各结点之间的连通。[8]那么怎样确定这种关系的预先确定性呢?我们假设一个人回家忘了密码锁的密码,过了一会又凭直觉竟然把门打开了。这个例子可以说明记忆是关系而非实体。记忆体里的信息很显然是按空间位置关系来贮存的,而不是按1234(密码)语言表达来贮存的。[8]这个人在当时产生的直觉性体验是来自于对预先存在于他的大脑中的关系的感知。我们知道,一个东西在记忆里被存储、概念化,就必然是预先被感知的。比如说概念“猫”既可以和语言连通,也可以和视觉表达(猫的形状)、听觉表达(猫的各种叫声)、触觉表达(猫的皮毛触感)等连通。猫的叫声、形状等信息,无论单独还是同时输入大脑的神经网络都可以激活概念“猫”,甚至激活连通的语言“猫”,这就证明了语音表达和视觉表达、听觉表达、触觉表达等是连通的,连通中间的环节称作概念。[8]概念隐喻之中的概念必然是预存在大脑中的,那么他就应该是一种预先的关系连通。而且,这种概念关系在大脑中是分散分布的,除了涉及各种不同的感觉信息外,还涉及概念和概念之间的关系。[8]从预先关系联通的角度讲,我们比较认同王东、颜泽贤经验主义的观点,相比相似性观点来说,它具有诸多的优越性。[9]
3.聚焦凸显
笔者认为,隐喻的思维过程是一个阶段性过程,不能片面地认为是映射、激活或者其他之中的一个,而应该理解成一个多元有序运作的过程。第一步,如前文所述,就是激活。第二步,是一个自动聚焦凸显的过程。燕卜荪认为“隐喻是一种复杂的思想表达,它借助的不是分析,也不是直接的陈述,而是对一种客观关系的突然的领悟。”[10]笔者认为,这里的客观关系就等同于我们前面所说的基于经验的预先关系建立,至于说“突然的领悟”,周昌乐把它理解为一种自涌现现象,也常称为意义突现。[11]周先生这里的“突现”实际上就是“突显”,就是一种选择性关注机制。[11]笔者认为,这里其实是一个自动突现的过程,连接关系的权值越弱,激活越难,反之亦然。[8]在第一步里,加权值不一样,激活的程度也就不一样。那么到了第二个步骤,虽然同时并行聚焦,但只有加权值大,激活程度高的才会自动突显出来。这里又涉及到一个突显度的问题,就好比教室的灯光,最亮的那个总是会最先突显出来,然后依次按亮度来突显。但是,相似度越高,加权值越大,最先突显的未必就是最好的结果,“隐喻性程度高的应该是相似性保持适中的那些隐喻,而不是走向两个极端:最高或最低。一方面通过对喻体某些特征的隐藏来突显另一些特征,另一方面又要求这些突显的特征与喻本刻画要求有很高程度的适切性。[11]“这里的适切是指相似点必须是一个隐喻中喻本与喻体共同拥有的唯一符合该隐喻理解语境要求的属性特征”,[11]它是一个动态选择的问题,这也可以解释同一个人在不同时间对同一个本体,会有不同的喻体的原因。其实也就是根据语境即表达需要从突显度都很高的B、C、D......等认知域中选择最适切的认知域来加以映射。
4.映射
映射的过程,就是源域到目标域的单向映射,这里就不多说。综上,笔者把隐喻运作空间抽象成一个宇宙空间,那么每一个语义范畴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星球体系,这些星球体系一起按照一个既有的规则来运作。宇宙空间和概念关系空间的不同主要体现在:1、概念关系空间的规则是一种基于经验的自动更新系统,而宇宙空间相对恒定。2、每一次的临时加工都是一种“突显”。
参考文献:
[1]郑银芳:《隐喻理论及其发展》,《外国语文》2009年第6期。
[2]Lakoff,George and Johnson, Mark:《Metaphors we live by》,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3]Lakoff,George:《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metaphor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2.
[4]陆俭明:《隐喻、转喻散议》,《外国语》2009年第1期。
[5]转引自盛若菁:《试论相似义的激活扩散》,《修辞学习》2006年第3期。
[6]彭建武:《认知语言学研究》,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7]王正元:《概念整合理论及其应用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8]程琪龙:《认知语言学概论--语言的神经认知基础》,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年版。
[9]王东、颜泽贤:《论隐喻产生的基础》,《学术研究》2009年第10期。
[10][英]W. 燕卜荪:《朦胧的七种类型》,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6年版。
[11]周昌乐:《意义的转绎-汉语隐喻的计算释义》,东方出版社2009年版。
陈玉梅,女,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