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1年第8期 ID: 155978

[ 韦香琼 文选 ]   

高中语文教学中长文短教的艺术处理

◇ 韦香琼

  内容摘要:高中阶段,学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文化积累,语文教师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在新课程中高中语文要做到“长文短教”,这就要求教师要合理利用教育教学资源,因材施教,关注学生多方面的发展,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导学案的作用进行目标预设,课堂上准确切入,精心设疑,并合理设计学生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拓展思维,强化认知。用有限的教学课时教出“长文”的内蕴,真正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高中语文 长文短教 方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同时明确了高中语文课程“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的重要任务。
  这是符合现实需要的。现代社会发展迅速,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燕补林教授在专著《现代人才概论》中强调:“创造性是人才的主要特征。没有创造,就谈不上人才。”语文教育也应培养富有探索精神和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引导学生对自然、社会和人生进行更深刻地思考和认识。高中阶段,学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文化积累,语文教师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篇幅长,文字信息量大的文章,其中大部分为自读篇目。这些文章占用课时多,容易引起学生厌倦,教学上的确难以处理。以往不少教师都是简单地用一课时处理或不纳入教学计划,在前三年笔者也是这样做的。反思过去的教学模式,我们发现这样做既浪费课本资源,又多少在主观上带给了学生“不讲就不管”的负面暗示,不利于学生阅读积累及深层探究,学生的语文素养难以得到提高。因此,我们课题组提出:在新课程下,高中语文需要“长文短教”。课题开题一来,笔者认真整合教育教学资源,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导学案的作用进行目标预设,课堂上准确切入,精心设疑,并合理设计学生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拓展思维,强化认知。用有限的教学课时教出“长文”的内蕴,提高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
  一.整合资源,预设分层导学的目标
  语文课文尤其是“长文”的课前预习极其重要,过去语文课的预习更多停留在预读课文,借助工具书了解字词知识,参阅教辅书掌握作者简介、课文背景等方面,预习检查很难落实到位,而且部分学生尽信教辅资料,养成惰性思维。在新课程要求下,教师应根据学情对课本(含读本)和有关习题这些教学资源进行深入挖掘,科学整合,预设多级目标,制定出符合不同层次学生学习需求的导学案。用它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教材,积极主动地探究文章内涵。
  《柳毅传》是一篇描写人神相爱的著名唐传奇,故事离奇、动人,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重要的现实意义。尽管这篇文言自读课文篇幅较长,也可计划一课时完成教学。为了落实预习目标,导学案设计了这样几个版块:1.基础知识积累(给重要字词注音,解释重要实词虚词词义,辨析并归纳词类活用类型,翻译特殊句式)2.分析情节,理清文脉(用小标题概括情节,要求语言简洁明了)3.阅读思考并分析人物形象(小龙女,柳毅,钱塘君)4.我的质疑(学生围绕文本提出问题)5.认识评价唐传奇(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唐传奇代表作并写下初步感受)。检查学生的导学案时,笔者注意到多数学生通过网络查询、图书馆查阅及小组合作交流很好地完成了前三个版块,将优势资源集中到学习中。后两个版块完成得不太好,但学生同样提出了很有价值的问题:柳毅到底爱不爱小龙女?钱塘君的所作所为是不是太残暴了?这样,本课的基础知识目标已基本完成。当多媒体展示洞庭湖君山岛的美丽风光及柳毅小龙女的塑像时,学生进入了课堂情境中。这时课堂教学的重难点就集中在两个方面:1.柳毅这一人物形象的分析;2.文中小龙女悲剧遭遇的社会根源。课堂上每个小组的中心发言人分析都有独到之处,尤其是在质疑部分,学生提出对柳毅的其他看法时,师生共同思考、相互启发,学生借助文本又对柳毅的正直勇敢、不畏强权的个性有了深刻的认识。由于有了准备,学生就能站在比较阅读的高度分析课文的主旨。这样既增加课堂的知识容量,又把课堂还给学生,便于从不同层面引导他们积极质疑、探究,一步一个脚印,在有限的课时内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二.精设问题,引发深入有效的思索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关系,强调以人为本的学习,还要强调学会如何获得知识及如何看待问题、解决问题,增强交往能力及问题的解决能力。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学习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对于“长文”,课堂上“短教”的有效手段是精心设计问题。在课题实验期间,笔者主要按照以下的思路设计课堂问题:
  首先,精心设计一个关于课文谋篇布局的问题,明确提问目的。所谓问点,就是提问的切入点。同一个教材内容,可以设问的方面很多,但又不能随意设问,这就需要我们精心选择问点。如在上《滕王阁序》时,就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课文倒数第六段运用了多种典故,典故之间有联系吗?学生阅读注释后,从终军及宗悫的典故中读出了作者投笔从戎、乘风破浪的雄心壮志;从谢玄、孔鲤、杨得意和钟子期的典故中体会到作者的苦闷。接着继续引导:后四句只表达了苦闷无奈的心情吗?结合全篇想想,还有没有其他的理解?比如龙门的称谓等。学生深思后恍然大悟:原来作者委婉地请求阎公举荐。教参中的分析较笼统,教师在其基础上深入挖掘,精心设疑,师生共同解决疑难,这样学生就理清了这篇经典长文的思路。
  其次,精心提炼“文眼”设计问题,突破重难点。教师紧扣教材内容,围绕学习目标,将备课中初拟的问题集中到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上,以利于突出重点,攻克难点。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篇幅长,又是讲读课文,文章思想深刻,语言含蓄,是高中教材里公认的难篇。教学时,笔者就抓住文中的三个关键词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介绍刘和珍时用了“毅然”“黯然”“欣然”三个修饰词,词语的顺序能否改变?试说说理由。通过分析这三个副词,刘和珍追求进步、勇于担当、敢于斗争的性格特征就清晰地显现出来了。解决了这个难点后,学生深刻体会到:善良正直、温和柔弱的刘和珍竟会因正当的请愿而惨死在军人的枪棍下,段祺瑞执政府的暴行令人发指,作者的“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无话可说”这类看似矛盾的语言其实是悲愤之辞。
  再次,设计一个角度新颖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究兴趣。提问是一门高超的教学艺术,其生命力是创新。因此,长文的教学需要教师突破传统,不断创新,设计新颖有效的课堂问题。按照教参进行长期顺问,会导致学生的思维出现暂时性抑制,难以激活。创新问题设计多从相反的视角切入问点,要求学生利用事物之间相反相成的矛盾关系回答问题。逆问的妙处在于借助正反对比材料,构成矛盾情境,从而启发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如教学《林黛玉进贾府》时,笔者就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课文节选部分林黛玉是主角,小说未详细描写林黛玉的衣饰,却浓墨重彩描写了王熙凤的衣着,这样安排是否不太合理?这个问题引起了学生热烈地讨论,学生有的认为是家庭出身不同导致装扮不同,有的认为气质不同导致着装不同。教师补充介绍林黛玉家庭情况后否定了前一种观点,着重引导大家从气质内涵的角度来分析,学生分组反复研读文本中外貌描写部分,联系旧学体会到黛玉的美是天然去雕饰的,质本洁来还洁去。新颖的解读,教学避免了简单的重复,利于学生打破教辅资料的束缚,积极主动地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这是一个高效的思维过程,它的意义远远大于结果。
  三.联系实际,强化迁移练习的能力
  脱离学生生活世界的间接经验知识传授所产生的结果往往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新课程在内容上强调联系生活、社会、学生实际,在方法上强调探索、实践、活动。高中阶段语文长篇幅课文的作业设计应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不仅要达到延伸长文知识的目的,而且得为学生创设一个开放、自主的思维情境,使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成为其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生成过程和体现过程,并在实践过程中消除困惑、解决疑难、满足需要、更新知识以及展现才华。在教学莫泊桑的《项链》时设计的一道练习题:以“我眼中的路瓦栽先生”为话题写一篇小论文,言之成理即可。学生把视线转移到容易被忽略的玛蒂尔德的丈夫时,他们不及深入分析文本信息,而且积极运用日常生活经验,通过作业,他们更能从客观的角度认识玛蒂尔德,理解她的选择,也更能感受平凡世界中的喜怒哀乐,这是一次学生迁移知识、强化认知的过程,更是一段心灵自觉成长的历程。《巴尔扎克葬词》虽是一篇译文,但语言凝练,富有哲理,笔者因此设计了这道课后作业:摘录文中的好词好句,并作简要点评。这份作业在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的同时,又给了学生极大的发挥空间。作业中摘录词句后的个性化点评有的极其中肯,有的略显豪放,有的提出质疑,用语精妙,颇有思想。师生评选出其中有代表性的片段张贴于学习专栏内,渐渐地调动了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
  高三刚开学时,备课组计划教学第五册课文,由于部分学校直接复习高考考点,学生觉得本册课文无实际价值,学习积极性不高,课堂气氛很沉闷。第一、二单元的文章都很有哲理,但篇幅很长。在教学时我就试着将考点知识与课本素材结合起来,用作业的形式拓宽学生的思维。如分析《人生的境界》时,笔者就布置了与课文相关的一道成语补充题,引导学生正确运用成语;教学《人是什么》时,要求学生自读,并划出有哲理的句子,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将这些句子连缀成流畅的文段,训练学生衔接语段的能力;赏析鲍鹏山《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一文,先让学生比较阅读文本与《孔孟》并背诵精彩语段;讲解《谈中国诗》时,挑选最后一段的几个句式错落有致,意蕴深远的句子让学生仿写。如批改仿写题“人生,不过是____ ,____ ,____ 。”时,笔者不仅了解到学生的语言运用现状,还能洞察其真实的心灵世界,便于帮扶后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及价值观,切实贯彻新课程“在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方面合理引导学生”的理念。
  在新课程中高中语文“长文短教”要求教师合理利用教育教学资源,因材施教,关注学生多方面的发展,提高课堂效率。教无定法,只要我们用心关注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还会探索出更多有利于学生的教学方式,找到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最佳结合点,真正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韦香琼,教师,现居贵州遵义。

高中语文教学中长文短教的艺术处理